微课实录•郭默主讲:小龄宝宝应该如何康复?(上)
郭默
★北京人,中国共产党员
★上海埃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特聘康复教师
★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硕士学位
★获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颁发的“言语矫治证书、小龄听障儿童康复教师技能证书、全国听觉口语法培训证书”
★任北京太阳花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特约康复教师
今天课程的内容是针对6个月-1岁半的小龄宝宝。说到刚开机的和1岁半前的小龄宝宝,家长的心态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急!我家孩子不开口,我家孩子对声音没反应,我家孩子发音不准,不知道怎么教孩子……
家长的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不了解婴幼儿的发音规律,不该急的时候瞎急,比如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2岁半了,z、c、s都发不准,可急死我了”,其实,就这几个音而言,健听孩子都要到4岁7个月左右才能发准,所以家长根本没有必要着急;第二是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需要掌握方法。
那么,到底哪些问题值得着急、需要着急,哪些没必要着急,我们该怎么应对这些急,有什么好方法。本次课程,主要针对以下六个方面的前两点来聊聊:
·婴幼儿的教养关注点
·儿童听觉发展规律
·儿童语言发展规律
·语言输入技巧
·声韵母习得顺序
·康复注意事项
我们的家长有时光顾着自己着急,但您有没有考虑过孩子刚开机时听声音是什么感觉?怎么跟孩子相处、说话会让他更舒服?由于郭老师同时还帮助刚开机的成人语后聋患者进行康复,因而收集了不少他们刚开机时的反应和感受,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a.戴助听设备的人,听轻柔、缓慢的声音说话更舒适。其实,我们可以注意一下调机师在调机时都怎么跟孩子说话,他们一般都是轻声、慢慢地说。但有些家长习惯提高音调大声说话,这样听起来很不舒服,特别燥。
b.用助听设备听环境音时,比如门被撞上的声音,杯子放在桌上的声音,一大沓儿纸放到桌上被戳齐的声音,成人语后聋患者都认为听起来不舒服。所以希望家长理解,孩子戴上助听设备后听到的声音,和我们还是略有不同的,有些声音会让他们不适。
c.刚开机的孩子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刚开机时,调机师通常会把声音调得比较小,以免孩子对环境噪音不适应。但相应的,孩子听人的说话声音也会很小,有的成人患者刚开机时植入耳会出现耳鸣,而在安静环境下却不会耳鸣。埃玛公司的资深调机师介绍说,这种耳鸣的声音就是背景噪声,慢慢就会适应。如果刚开机就把听到的人声调得很大,那么噪音声也会很大,一般成年人都受不了,孩子更难接受。所以,刚开机的孩子听得不清楚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去适应。
一岁以内就做听力干预的孩子是否还需要做康复?
经过听力筛查,6个月龄内的宝宝就能确诊是否存在先天性听力损失。理论上来说,6个月的宝宝就可以开始佩戴助听器,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孩子12个月就可以植入人工耳蜗。但实际上,北京地区有6个月左右的宝宝就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蜗。从康复的角度来说,一岁以内就进行了听力干预的宝宝同样需要进行康复。
我们来看一下健听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各位家长可以参照这个标准进行判断。如果孩子的语言水平和健听孩子差不多,建议持续观察,如果存在差距,那么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并及时为孩子进行康复。
说到这儿,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父母双方都携带隐性致聋基因,孩子听筛没通过,双耳都是中度听损,6个月就开始双耳佩戴助听器。家长觉得孩子听力损失不重,干预得也早,就没有带孩子做康复,而是在家自己教孩子。但等到孩子快2岁的时候,发现他的语言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于是妈妈就带孩子去进行了1年的康复,现在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但妈妈很后悔,觉得如果孩子能早点做康复,听力和语言水平应该会更好。现在孩子虽然已经上幼儿园了,但是康复课程中有针对上普幼的孩子设置的内容,所以妈妈一直在配合康复老师为孩子进行康复。
如果孩子需要康复,家长自己在家教还是去康复学校?
我们先来分享两条康复信息: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中聋),招收亲子班的孩子最小在1岁3个月左右;北聋招收的亲子班孩子最小在1岁左右。
孩子年龄太小还不能上亲子班,或者不想送孩子去亲子班的,家长可以选择自己在家教或请一对一的家庭康复教师。
有家长会问,一个听力正常的孩子学说话还用教吗?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对比一下,健听孩子有方法、有技巧地专业教说话和自然习得,差距有多大。两个在操场玩的男孩儿,男孩儿A看起来比较弱小、走路也不太稳,看起来也就1岁半,男孩儿B长得很壮,双脚蹦起来很有力气,看着像2岁半的。这时候,男孩儿A跟妈妈说:“妈妈咱们玩球吧!”男孩儿B只会蹦字,说一些“跑、跳、蹦”等字眼儿。从语言能力上来看,男孩儿A,大约有2岁半,男孩儿B也就1岁半。后来得知,两个孩子都是2岁,男孩儿A的妈妈是教语文的,男孩儿B的爸爸是教体育的。排除遗传因素,这两个孩子为什么在大运动和语言能力方面差距这么明显,男孩儿B平时基本都是在户外玩儿;男孩儿A喜欢在家玩玩具、读绘本,孩子说什么妈妈就说什么,孩子说“玩球”,妈妈就会说“玩圆圆的皮球”。
看过这个案例,相信大家都能意识到,日常的教养方法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听障宝宝接受语言刺激本就比健听孩子晚,为了让孩子尽快赶上健听孩子的水平,就需要我们平时教养孩子时掌握科学的技巧和方法。
教养需要切中要害
作为康复老师,郭老师认为,3岁前的孩子康复不能只盯着听力、语言,而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点: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孩子才能建立安全感和自信,这是孩子最需要的。请家长不要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教孩子,我特别是在游戏中,不要为了完成目标而玩游戏,这样孩子既不会玩得开心,学习目标也不会完成得很好。游戏是用来增进孩子和家长感情的,是为了建立牢固的、温情的、爱的纽带,同时让孩子在玩中掌握技能。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好的亲子关系,同时家长再掌握一些必要的康复技巧,那么孩子的康复效果肯定会更理想。
●关注感统训练。大脑的学习有赖于身体感觉的输入,比如听觉、触觉、视觉等,学习后大脑会发挥其指挥身体及感官的能力。由于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神经体系非常复杂,所以需要统合。如果这一能力不足,就会造成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学习混乱,产生感统失常的现象。比如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而除了听力和发音器官出现问题,有些语言发育迟缓的也是由于感觉统合不足引起的。中国儿童中心的感统训练班里有很多如不说话、说话晚、走路晚、走路垫脚尖、二胎晚育等情况的孩子,主要因为户外活动不够、老人带孩子、父母和孩子互动太少,独生子女群体生活不足,造成了婴幼儿期感统训练非常弱。所以,父母尤其是爸爸,要对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如果孩子的大运动如四肢爬行、匍匐前进、来回翻滚,精细运动如手指对捏、把容器里的东西拿出来再放回去、搭积木等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那么就需要参加一些感统训练。
●在确保孩子获得有效听力补偿的情况下,我们要使用科学的技巧方法,加大语言输入力度。
儿童听觉发展规律
语言是靠耳朵学会的,想要说得好先要听得好。想要给小龄宝宝做听力康复,就先要了解健听儿童的听觉发展规律:察觉、分辨、识别、理解。
察觉
首先,察觉是指能感知声音的有无,包括感知环境音的有无和语言的开始与结束,能够有意识地聆听声音。对于刚开机的小龄宝宝,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佩戴助听设备后,能不能感知声音,能不能有听觉察觉的能力。因而,家长通常会“制造”出各种声音来测试孩子听见没有,如拍手、敲桌子等等,特别是叫孩子名字,第一次叫孩子回头看,第二次叫孩子又回头,第三次再叫孩子没反应了,家长就着急了。试想一下,我们都在什么情况下回叫孩子的名字,一定要有意义,比如**吃饭了,当叫孩子名字没有下文的时候,孩子也会觉得烦,用不理睬来回应。等孩子再大一点儿,知道苹果、橘子等事物,家长就会不停地让孩子指认,开始孩子还配合,慢慢烦了不配合了,家长又会认为孩子听不见了。
在此提醒您:家长一定要管住嘴、少测试。要让孩子多听自然声音,多问自然的问题。什么是自然问题呢?就是孩子知道答案,但家长不知道的问题,我们问问题的目的就是想获取更多我们不知道的信息。所以我们不妨问“今天你在学校吃的什么啊?”、“吃的这些菜里哪个你最喜欢啊?”、“今天有没有不开心的事啊?”等等。
那么,作为家长,怎么来判断小龄宝宝听得好不好呢?我们可以去问调机师,对于美国AB人工耳蜗的用户,调机师可以通过神经遥测看到孩子植入人工耳蜗后听神经对于中、高、低频声音刺激的反应,其他品牌的人工耳蜗用户,也可以通过调机师的评价来判断,如果调机师说孩子听得不错,家长基本就可以放心了。但不是所有调机师都会主动和家长沟通孩子听的情况,因此每次调机一定要追问,尤其是第一次调机。戴助听器的孩子,家长可以购买监听耳机,用它来检查助听器的工作状态;我们还可以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来判断他是否听到声音,如图可参照。
如果我们通过观察,了解孩子听得不错,那么可以带孩子听生活中常见的、有意义的声音,来锻炼孩子的听觉察觉能力,比如图中的这些声音。人工耳蜗听中高频音比较有优势,而助听器听低频音效果更好,如果孩子是单耳戴人工耳蜗,建议孩子从高频音开始听,如果孩子佩戴助听器,则可从低频音开始听。具体操作时要根据孩子情况灵活掌握。
给大家推荐一个游戏:家庭乐曲。比如听敲门声,有一个人来负责敲门,“咚咚咚”声音响起时,妈妈要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说:“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时候,孩子可能听到了声音,但还没有倾听意识,不知道这是什么声音,所以对声音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妈妈握着孩子的手放在孩子耳边说:“听,这是什么声音?”然后抱着孩子去找声源,并告诉他:“哦,这是敲门的声音”,而后打开门让对方进来,完成整个进门的动作,让孩子知道这是敲门声,整个声音是有意义的。要注意的是,刚开机的小龄宝宝声源定位的意识还比较弱,所以需要家长带着孩子找声源,不要让孩子自己去找。
分辨
当孩子能有意识地聆听声音,家长就可以开始帮孩子做听觉分辨练习了。听觉分辨是指判断声音的异同,区分声音的音高、音调、音质、音量、音长或元音、辅音等。
家长可以想一想,什么情况下需要大声或小声,音的长短。我们分享几个游戏:
a.宝宝的沙锤。家长可以用几个小塑料瓶,刚好能让孩子握住。每个瓶子分别装不同的东西,比如沙粒、米、石子、钱币等,用胶带封好。刚开始可以给孩子示范,然后让他自己摇,就可以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
b.小鼓手。把材质、大小不同的锅碗盆放在一起,给孩子一个木勺,引导孩子敲击,感受轻重不同的敲击音。
c.有趣的小木琴。家长可以先给孩子从低到高演奏,再从高到低演奏,然后让孩子自己来操作,可以分辨不同的声音。
识别
是指能将声音和物体做连接,理解已经标记或命名的东西,或者去标记命名某种东西。比如,拿个苹果跟孩子说“这是苹果”,孩子就会把苹果的声音和实物做连接。怎么判断他具备听觉识别的能力呢?我们可以把苹果放在别的地方,不用用手指或用眼神提示,而是只用语言跟孩子说“把苹果拿过来”,如果他拿过来了,就说明他具备这种能力。
当孩子具备了语言识别的能力,家长就要加大语言输入的量。
理解
是指能理解语言,合成整体的意义,并将其与已知的信息发生关联。比如,我们跟孩子说“我们来画画吧”,孩子把画笔和纸都拿过来,这就说明孩子有了整个听觉理解能力了。当孩子理解了这个事物,才会有主动表达的可能。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从听见声音到会说话还是有一定过程的。
完
编辑:若兰
值班主编: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