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残疾人的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

  •  
  • 浏览次数: 125
  •  
  • 发表时间:2019-11-22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新中国建立伊始,如何关心残疾人发展残疾人事业就在毛泽东的视野之内
 

 

残疾人的命运,始终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新中国建立伊始,如何关心残疾人发展残疾人事业就在毛泽东的视野之内。1950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就党政群机关团体编制情况给中央并华东局的报告中提出两项建议,其中之一是编余员工处理问题,报告说整编中采取谨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弱残疾人员,应视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一般可早日给资遣散;工务局六七十岁有多年工龄的老工人,无家可归者以包下养老为宜。对此建议,毛泽东批示“值得注意,请考虑指示各地,省及大市照此办理,成为制度”(一九五零年八月二十日《对上海党政群机关团体编制情况报告的批语》)。
 
在毛泽东的直接关心下,1953年3月中国第一个残疾人福利组织——中国盲人福利会在北京成立,其宗旨就是协助政府关心扶助广大盲人群众,为盲人福利服务。盲人福利会总干事是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她对任此职务有些不了解、想不通,毛泽东劝她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不去解放这些最痛苦的人呢?我劝你去,你要为他们解决困难,谋福利。”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张文秋的劝说,也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不去解放这些最苦的人呢?”
 
 
1954年3月,由毛泽东亲自起名的中国盲人福利会机关刊物、中国第一份残疾人读物《盲人月刊》在北京创刊。当《盲人月刊》创刊号送到毛泽东手中时,他很感兴趣,闭上眼睛双手触摸着密密麻麻的凸点字说:“我第一次看到盲文,一个字也不认识。”当了解到盲文3个凸点的变化特点,毛泽东很高兴地说:“中国汉字很复杂,用6个凸点就代表了全部汉字,这个凸点真是变化无穷啊!”
 
就在这一年的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九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宪法的颁布,使新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新中国残疾人事业迈开了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1956年2月,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在北京成立;1958年7月,中国聋人手语改革委员会成立;1958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举办的盲人医疗按摩单位“北京盲人按摩训练班实习诊所”成立;1958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盲文印刷所成立;1960年5月,中国盲人聋哑人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成立了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据资料记载,到1965年全国盲校、聋哑学校由解放前的41所增至266所,相当于过去的6倍,在校学生由解放前的2000人增至23000余人,增长10倍。盲人按摩医疗、盲人聋哑人康复工作、残疾人文艺体育工作也陆续起步。卫生部门深入农村山区开展了治盲,使不少盲人重见光明。
 

 

毛泽东与残疾人朋友亲切握手

 
1960年7月23日,毛主席接见出席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前排右四为盲人艺术家韩起祥。
 
总之,在毛泽东的的直接关心下,以盲人聋哑人为代表的新中国残疾人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政治活动中享受了空前的平等、尊严、发展、贡献,这是中国任何时期和世界任何社会都无法相比的。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关注着残疾人,关心照顾残疾人的生活
 
 
其实,不仅是建国之后,早在戎马倥偬硝烟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目光就关注着残疾人,关心照顾残疾人的生活。1930年11月,毛泽东代表总前委参加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在吉安召开的一次扩大会,会上专门讨论分青和租田两个问题。毛泽东指出“分田以劳力为单位的弊病,就是凡孤、寡、老、幼、小脚妇女及一切不能耕田的人,均不够食。贫农劳力多的也抵不住富农,因为贫农不及富农的牛力、农具、资本,并且富农可以租耕孤、寡、老、幼、小脚妇女等人的田。因此,以劳力为单位只于富农有利”;无劳力要把田出租的人则“多是孤寡残废老小,及做革命工作的人”。因此,他指出正当的政策应该是“无偿得田,分亩分青”,至于那些孤寡老幼完全不能耕田的人,则应准许他们在规定条件之下把田租给富农中农耕种。
 
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强调柴米油盐问题、房子问题、穿衣问题、婚姻问题、饮水问题、修桥补路问题,都要真心实地意帮助解决,“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毛泽东强调的这些问题,包括了“生疮害病”之人,更是包括残疾人在内。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曾经特意邀请了孤寡老人在内的24位老年农民,设宴为他们贺寿,祝愿老人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并向他们赠送贺寿礼品。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使老人们真心感到毛主席“真是咱们的知心人啊”。
 
 

毛泽东对残疾人的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绝无自私的成分在内
 
 
 
年幼时,毛泽东在母亲文七妹的熏陶下充满慈悲情怀。文七妹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给贫苦乡亲接济粮食,饥荒时更是多加布施。母亲去世后,毛泽东在《祭母文》写道“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并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于人的人。我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
 
小时候的毛泽东就认为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的众生,也要给他们以最大的快乐,以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解除痛苦。后来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若以慈悲为心,则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体也”,因此“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1917年11月,他在《夜学日志首卷》中写道:“殴〈欧〉美号称教育普及,而夜学与露天学校、半日学校、林间学校等不废;褓姆有院,聋盲有院,残废有院,精神病者有院,于无可教育之中,求其一线之可教者,而不忍恝置也。草木鸟兽,同兹生类,犹宜护惜,而况人乎?”
 
从中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对残疾人的“犹宜护惜”之心。“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当是毛泽东关爱残疾人的心理渊源。而当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对残疾人的关爱已经不再局限于“慈悲之心”,而是放到了整个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伟大斗争中,提到了“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高度,把对残疾人的关爱作为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毛泽东曾经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种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既是毛泽东关爱残疾人的精神实质,也是新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源头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正在处于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必须向毛泽东学习,继承毛泽东关爱残疾人的光荣传统,做到大力宏扬人道主义思想,进一步形成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人人动手,个个关心,努力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让残疾人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来源:乌有之乡 苏沁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毛主席 关爱 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