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听不见,没关系,有我!”这份给聋人子女的爱,太感动了!
“我是小睿,今年10岁,开学就上五年级啦!我的爸爸妈妈听不见,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很好地沟通、交流。”
小睿出生在上海市嘉定区的一户聋人家庭里,父母皆因年幼生病丧失了听力。幸运的是,在小睿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声的,汽车鸣笛、雨声淅沥、邻居寒暄......这位小男孩听得一清二楚。
可是,孩子听得见,父母却听不见,那双方怎么沟通呢?
为了更好地交流,小睿的父母教孩子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手语,类似“吃饭”“洗手”等常用的手语词汇。更多情况下,小睿是通过手机和爸爸妈妈进行日常沟通。想说什么,小睿就用手机录下来,通过翻译软件实时转换成文字,传达给爸爸妈妈。碰到比较难懂的手语,小睿的父母就用笔写下来。在小睿的生活中,手机、纸笔成为他和父母之间重要的沟通工具。
父母不会说话,孩子的口语怎么办?
小睿的爸爸表示,儿子的口语发音是跟着奶奶和学校的老师学的。未上学之前,一直由奶奶教小睿发音、吐字;到了上学的年纪,小睿在学校老师的教授下,练习口语、学习知识。如今,小睿的口语发音已经和普通家庭的小孩一样,软萌的童音,稚嫩的语气,散发着小小年纪应有的可爱气息。
日常沟通不成障碍,但特殊的家庭环境,让小睿和父母的沟通并没有那么频繁和顺畅。事实上,不仅仅是小睿,很多聋人家庭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沟通不畅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缺乏社交能力。
如何增进听障父母和健听孩子的亲子关系?如何让聋人家庭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信很多人能在下面讲述的这个有爱项目中找到答案。
2014年,嘉定区残联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嘉定区关爱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通过调研、走访、挖掘,锁定了25户聋人家庭,组织并建立了“最美丽少年”聋人子女支持服务项目。中心团队秉承着“让聋人家庭的健听孩子们在阳光中快乐成长”的宗旨,设置了不同的服务内容,并向社会招募、培训和组建了“译嘉人”手语志愿服务队,为聋人家庭开展各类服务。
亲子团康互动、手工课堂、户外拓展、手语教学......团队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引导聋人家庭的健听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为健听子女及其听障父母之间创造了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在加强亲子间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增进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家庭融合。
小睿就是活动的“常驻”参与者之一。“我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手工,一起排练节目,一起出去玩,很开心。”经过多次参加活动,小睿有了很大的改变:和爸爸妈妈的互动变得比之前更多,主动跟其他小朋友沟通交流,变得更加开朗。每每提到关爱中心的聋人子女支持服务项目,小睿的家人都赞不绝口。“我真的觉得这个项目非常好,感谢嘉定区残联为孩子及其家长提供了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感谢大家的关心!”小睿的奶奶说道。
为了提高慧慧的口语发音,慧慧爸爸曾买过口语拼音图,贴在家里的墙壁上,并鼓励孩子多听听音乐,跟着爷爷奶奶和学校老师练习口语。在关爱中心,慧慧也曾多次参加手语课程,渐渐地,慧慧理解了指尖翻飞的手语,开始适应在有声与无声的边缘自由生活。
据了解,去年,关爱中心进行资源梳理与整合,项目的服务户数从原来的25户聋人家庭新增到50户;服务子女年龄范围也从原来的4--16岁新增覆盖至1--16岁;覆盖地域也发生了改变,从嘉定本区延伸覆盖到周边及太仓、昆山等多个地区。
在今年特殊的疫情环境下,中心团队依旧坚持关爱不停歇,服务不停速,定期上门为聋人子女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疏导、亲子团康、手工课堂等活动。在此期间,项目还得到社会各界爱心志愿者团队的关注与支持,他们为聋人家庭送上了口罩等防疫物品以及一些课外书籍,让这些特殊家庭在特殊时期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2015年1月至今,我们与孩子一道参加了无数次关爱中心的亲子活动,现在我们和孩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理解了我们的苦衷,我们也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们在社工的指导下学会了用手语与我们交流,可以说一家三口的感情现在才真正建立起来了!”对于这个有爱的项目,聋人父母满是感激。
这是一份融合了无声与有声的爱。
通过参加“催化剂”式的暖心活动,听障父母和健听孩子渐渐找到一个沟通的平衡点。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聋人家庭的健听孩子们在阳光中快乐成长。语言,不再是沟通的障碍。
来源:上海市残联融媒体编辑部
小睿出生在上海市嘉定区的一户聋人家庭里,父母皆因年幼生病丧失了听力。幸运的是,在小睿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声的,汽车鸣笛、雨声淅沥、邻居寒暄......这位小男孩听得一清二楚。
▲小睿参加户外拓展活动
可是,孩子听得见,父母却听不见,那双方怎么沟通呢?
为了更好地交流,小睿的父母教孩子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手语,类似“吃饭”“洗手”等常用的手语词汇。更多情况下,小睿是通过手机和爸爸妈妈进行日常沟通。想说什么,小睿就用手机录下来,通过翻译软件实时转换成文字,传达给爸爸妈妈。碰到比较难懂的手语,小睿的父母就用笔写下来。在小睿的生活中,手机、纸笔成为他和父母之间重要的沟通工具。
父母不会说话,孩子的口语怎么办?
小睿的爸爸表示,儿子的口语发音是跟着奶奶和学校的老师学的。未上学之前,一直由奶奶教小睿发音、吐字;到了上学的年纪,小睿在学校老师的教授下,练习口语、学习知识。如今,小睿的口语发音已经和普通家庭的小孩一样,软萌的童音,稚嫩的语气,散发着小小年纪应有的可爱气息。
日常沟通不成障碍,但特殊的家庭环境,让小睿和父母的沟通并没有那么频繁和顺畅。事实上,不仅仅是小睿,很多聋人家庭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沟通不畅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缺乏社交能力。
如何增进听障父母和健听孩子的亲子关系?如何让聋人家庭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信很多人能在下面讲述的这个有爱项目中找到答案。
2014年,嘉定区残联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嘉定区关爱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通过调研、走访、挖掘,锁定了25户聋人家庭,组织并建立了“最美丽少年”聋人子女支持服务项目。中心团队秉承着“让聋人家庭的健听孩子们在阳光中快乐成长”的宗旨,设置了不同的服务内容,并向社会招募、培训和组建了“译嘉人”手语志愿服务队,为聋人家庭开展各类服务。
亲子团康互动、手工课堂、户外拓展、手语教学......团队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引导聋人家庭的健听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为健听子女及其听障父母之间创造了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在加强亲子间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增进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家庭融合。
▲形式多样的活动
小睿就是活动的“常驻”参与者之一。“我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手工,一起排练节目,一起出去玩,很开心。”经过多次参加活动,小睿有了很大的改变:和爸爸妈妈的互动变得比之前更多,主动跟其他小朋友沟通交流,变得更加开朗。每每提到关爱中心的聋人子女支持服务项目,小睿的家人都赞不绝口。“我真的觉得这个项目非常好,感谢嘉定区残联为孩子及其家长提供了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感谢大家的关心!”小睿的奶奶说道。
▲小睿:我为爸爸画个鼻子
13岁的慧慧也是“最美丽少年”中的其中一位。在慧慧爸爸眼里,女儿长大了,变得越来越懂事,“之前孩子还不太理解我们无声的生活,经过慢慢相处,慧慧终于明白了我们言语有些障碍。现在有重要的事情时,她还会作为翻译,感觉就像我们父母和外人沟通的桥梁。”
▲亲子小组活动
为了提高慧慧的口语发音,慧慧爸爸曾买过口语拼音图,贴在家里的墙壁上,并鼓励孩子多听听音乐,跟着爷爷奶奶和学校老师练习口语。在关爱中心,慧慧也曾多次参加手语课程,渐渐地,慧慧理解了指尖翻飞的手语,开始适应在有声与无声的边缘自由生活。
▲形式多样的活动
据了解,去年,关爱中心进行资源梳理与整合,项目的服务户数从原来的25户聋人家庭新增到50户;服务子女年龄范围也从原来的4--16岁新增覆盖至1--16岁;覆盖地域也发生了改变,从嘉定本区延伸覆盖到周边及太仓、昆山等多个地区。
在今年特殊的疫情环境下,中心团队依旧坚持关爱不停歇,服务不停速,定期上门为聋人子女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疏导、亲子团康、手工课堂等活动。在此期间,项目还得到社会各界爱心志愿者团队的关注与支持,他们为聋人家庭送上了口罩等防疫物品以及一些课外书籍,让这些特殊家庭在特殊时期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2015年1月至今,我们与孩子一道参加了无数次关爱中心的亲子活动,现在我们和孩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理解了我们的苦衷,我们也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们在社工的指导下学会了用手语与我们交流,可以说一家三口的感情现在才真正建立起来了!”对于这个有爱的项目,聋人父母满是感激。
这是一份融合了无声与有声的爱。
通过参加“催化剂”式的暖心活动,听障父母和健听孩子渐渐找到一个沟通的平衡点。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聋人家庭的健听孩子们在阳光中快乐成长。语言,不再是沟通的障碍。
来源:上海市残联融媒体编辑部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