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叠加 助残脱贫——大安市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吉林省大安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坚持把残疾人脱贫作为必须干好的民心工程,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化优先意识、统筹优势资源、集中重点力量,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实行“产业+项目、部门+行业、基地+农户、培训+扶持”四位一体的扶贫新方略,确保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不落一人。
一、产业+项目,残疾人脱贫有了“定心丸”
“目标向前看,起步是关键”。大安市立足扶贫项目全覆盖,多渠道引进项目,让残疾人摆脱困境。
一是发展种养项目助增收。坚持“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扶持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户,发展大棚种植、玉米种植和畜禽养殖,针对残疾人贫困户投资能力弱的瓶颈,将大棚种植补贴标准由2016年的二星户5500元、三星户8000元统一提高到每户12000元;将畜禽养殖补贴标准由2016年的二星户3000元、三星户5000元统一提高到每户8000元。实现残疾人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零投入”。
二是合作经营助增收。充分发挥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合作社+”两种模式,扶持无劳动能力贫困残疾人,以“托管”方式获得“分红”。发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带动作用,让残疾人贫困户入股,由经营主体进行“分红”,年至少分红1000元。目前,已带动513户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户实现脱贫。
三是发展庭院经济光伏电站助增收。扶持残疾人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在品种选择、日间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给予全程帮扶,同时,按每平方米3元标准给予现金补助,实现产品销售和现金补助“双重收入”。结合贫困人口分布情况,选择29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点,实行残疾人贫困户优先带动。目前,累计带动近400户,户均年收入可达3000元。
二、部门+行业,残疾人脱贫有了“双保险”
大安市残联等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扎实抓好全市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全市精准扶贫残疾人贫困户在包保单位的扶持下,又得到民政、卫建等部门的再次扶持,使残疾贫困户有了双保险。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 ,“量体裁衣、分类施策”。对残疾人首次开办的各类工商业户实施重点扶持,每户落实创业补助资金3000元;精准把握国家现行的医疗保险和救助政策,残联、民政与卫计部门联手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和各类残疾人的康复工作;与住建部门密切协作,加紧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和家庭住房无障碍改造。几年来,有500余户残疾人贫困户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和无障碍改造住上舒心舒适的新房;针对部分残疾人因没有残疾人证无法享受 “两项补贴”的实际情况,残联、卫健部门创造性开展了“巡回办证到我家”活动,受到残疾人群众的欢迎。针对生活困难且符合低保政策的残疾人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对于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残疾人,符合特困供养认定条件的,为其提供特困供养服务,真正实现了“应养尽养”。对于家庭突发变故导致残疾人陷入困境的,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或救助之后仍有严重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或个人,按政策开辟“救急难”绿色通道,给予临时救助,确保实现了“应救尽救”。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定期开展核查排查工作,残联印制发放宣传手册16000余份,发动乡镇残联干部、村干部对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进行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提醒和鼓励残疾人及时申办补贴,真正实现不落一人“应补尽补”。
二是积极组织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投身与残疾人相关的公益事业。几年来,共募集到社会捐赠物品资金14余万元,仅受益贫困残疾人就超百人,解决具体问题上千件次。如为残疾人贫困户李殿青身患白血病的女儿募集治疗费用近万元;为父母残疾、家境窘困的张婉琪同学筹措学费6900元;去年底吉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我市烧锅镇富田村、四棵树乡建设村、新立村的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捐赠了扶贫物品,价值近10万余元。
三、基地+农户,残疾人增收有了“新引擎”
实现创业就业是残疾人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我们采取了“基地+农户”的扶贫攻坚新模式,形成了龙头牵引,基地带动、企农合力、互利共赢的经营格局。
一是发展基地带动。让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先“活”起来,增强其带动能力,几年来,我们加大基地的培树力度,先后投入资金40余万元,给基地注入了“活水”,基地抓住市场形式好转的契机,都打了一个翻身仗。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各基地负责人纷纷请缨。华昱、龙沼志勤、丰收宏运等基地采取委托服务和鼓励提供产品加服务的方式, 对有能力、有生产资料、有致富愿望的残疾人贫困户进行养猪和玉米种植业的扶持,几年来共投入资金553.4万元,扶持2000余户,有力推动了残疾人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进程。
二是发展电商带动。在做好农业服务的同时,向电商领域拓展,在全市223个村建立了223个电商服务站,有11名残疾人被选定为电商服务站站长,工作中要求每个电商服务站至少带动5个精准扶贫户,其中有两户必须是残疾人户,对建档立卡残疾人脱贫攻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培训+扶持,残疾人致富有了“内动力”
授之以鱼,三餐之需,授之以渔,一生之用。抓好贫困残疾人技能培训工作,是实现贫困残疾人自主创业、自食其力的有效措施。大安市各相关部门多措并举,抓好残疾人技能培训工作。
一是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社培训。委托华昱农民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对全市各乡镇的贫困残疾人进行巡回式的农业技术和养殖技术培训,几年来开展培训30余场次,2000多残疾人受益。
二是委托专业学校培训。委托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聘请网络人才对市区内贫困残疾人进行互联网+、手工艺制作等方面技能培训,到目前,市区互联网+(网络营销)和手工制作培训500余人。
三是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培训。利用扶贫办、就业局、妇联、团委等单位的培训计划,针对残疾人需求,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创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每个残疾人精准扶贫对象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促使贫困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切实增强。如聘请草编合作社艺人宋文静、残疾人文化创意大院葫芦雕刻技师司马宪光等专业人才为残疾人开办的玉米叶编织、葫芦工艺品制作等技艺培训,带动了一批残疾人学员从事编织和雕刻行业,获得了较好收入。
来源:吉林省残疾人联合会
一、产业+项目,残疾人脱贫有了“定心丸”
“目标向前看,起步是关键”。大安市立足扶贫项目全覆盖,多渠道引进项目,让残疾人摆脱困境。
一是发展种养项目助增收。坚持“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扶持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户,发展大棚种植、玉米种植和畜禽养殖,针对残疾人贫困户投资能力弱的瓶颈,将大棚种植补贴标准由2016年的二星户5500元、三星户8000元统一提高到每户12000元;将畜禽养殖补贴标准由2016年的二星户3000元、三星户5000元统一提高到每户8000元。实现残疾人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零投入”。
二是合作经营助增收。充分发挥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合作社+”两种模式,扶持无劳动能力贫困残疾人,以“托管”方式获得“分红”。发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带动作用,让残疾人贫困户入股,由经营主体进行“分红”,年至少分红1000元。目前,已带动513户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户实现脱贫。
三是发展庭院经济光伏电站助增收。扶持残疾人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在品种选择、日间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给予全程帮扶,同时,按每平方米3元标准给予现金补助,实现产品销售和现金补助“双重收入”。结合贫困人口分布情况,选择29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点,实行残疾人贫困户优先带动。目前,累计带动近400户,户均年收入可达3000元。
二、部门+行业,残疾人脱贫有了“双保险”
大安市残联等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扎实抓好全市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全市精准扶贫残疾人贫困户在包保单位的扶持下,又得到民政、卫建等部门的再次扶持,使残疾贫困户有了双保险。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 ,“量体裁衣、分类施策”。对残疾人首次开办的各类工商业户实施重点扶持,每户落实创业补助资金3000元;精准把握国家现行的医疗保险和救助政策,残联、民政与卫计部门联手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和各类残疾人的康复工作;与住建部门密切协作,加紧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和家庭住房无障碍改造。几年来,有500余户残疾人贫困户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和无障碍改造住上舒心舒适的新房;针对部分残疾人因没有残疾人证无法享受 “两项补贴”的实际情况,残联、卫健部门创造性开展了“巡回办证到我家”活动,受到残疾人群众的欢迎。针对生活困难且符合低保政策的残疾人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对于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残疾人,符合特困供养认定条件的,为其提供特困供养服务,真正实现了“应养尽养”。对于家庭突发变故导致残疾人陷入困境的,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或救助之后仍有严重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或个人,按政策开辟“救急难”绿色通道,给予临时救助,确保实现了“应救尽救”。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定期开展核查排查工作,残联印制发放宣传手册16000余份,发动乡镇残联干部、村干部对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进行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提醒和鼓励残疾人及时申办补贴,真正实现不落一人“应补尽补”。
二是积极组织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投身与残疾人相关的公益事业。几年来,共募集到社会捐赠物品资金14余万元,仅受益贫困残疾人就超百人,解决具体问题上千件次。如为残疾人贫困户李殿青身患白血病的女儿募集治疗费用近万元;为父母残疾、家境窘困的张婉琪同学筹措学费6900元;去年底吉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我市烧锅镇富田村、四棵树乡建设村、新立村的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捐赠了扶贫物品,价值近10万余元。
三、基地+农户,残疾人增收有了“新引擎”
实现创业就业是残疾人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我们采取了“基地+农户”的扶贫攻坚新模式,形成了龙头牵引,基地带动、企农合力、互利共赢的经营格局。
一是发展基地带动。让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先“活”起来,增强其带动能力,几年来,我们加大基地的培树力度,先后投入资金40余万元,给基地注入了“活水”,基地抓住市场形式好转的契机,都打了一个翻身仗。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各基地负责人纷纷请缨。华昱、龙沼志勤、丰收宏运等基地采取委托服务和鼓励提供产品加服务的方式, 对有能力、有生产资料、有致富愿望的残疾人贫困户进行养猪和玉米种植业的扶持,几年来共投入资金553.4万元,扶持2000余户,有力推动了残疾人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进程。
二是发展电商带动。在做好农业服务的同时,向电商领域拓展,在全市223个村建立了223个电商服务站,有11名残疾人被选定为电商服务站站长,工作中要求每个电商服务站至少带动5个精准扶贫户,其中有两户必须是残疾人户,对建档立卡残疾人脱贫攻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培训+扶持,残疾人致富有了“内动力”
授之以鱼,三餐之需,授之以渔,一生之用。抓好贫困残疾人技能培训工作,是实现贫困残疾人自主创业、自食其力的有效措施。大安市各相关部门多措并举,抓好残疾人技能培训工作。
一是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社培训。委托华昱农民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对全市各乡镇的贫困残疾人进行巡回式的农业技术和养殖技术培训,几年来开展培训30余场次,2000多残疾人受益。
二是委托专业学校培训。委托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聘请网络人才对市区内贫困残疾人进行互联网+、手工艺制作等方面技能培训,到目前,市区互联网+(网络营销)和手工制作培训500余人。
三是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培训。利用扶贫办、就业局、妇联、团委等单位的培训计划,针对残疾人需求,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创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每个残疾人精准扶贫对象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促使贫困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切实增强。如聘请草编合作社艺人宋文静、残疾人文化创意大院葫芦雕刻技师司马宪光等专业人才为残疾人开办的玉米叶编织、葫芦工艺品制作等技艺培训,带动了一批残疾人学员从事编织和雕刻行业,获得了较好收入。
来源:吉林省残疾人联合会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