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老师”27年培育聋人学生

  •  
  • 浏览次数: 68
  •  
  • 发表时间:2014-04-22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本报记者 杨潇慧
本报记者 杨潇慧

  做了28年教师,据说李根宝只发过一次火。平时,李根宝总是笑眯眯的,说话轻声轻气。在徐汇区业余大学,聋人学生们管他叫“爸爸老师”。不仅因为他温润如水似慈父,还因为他始终像父亲一样,为学生们思量着前程和人生。

  “半路出家”走近聋人

  在李根宝身上,有不少不太相干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他学艺术出身,是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的78届毕业生,却毫无艺术家惯有的不羁或飘逸,是那种下班回家会去小菜场兜一圈的上海男人;他的家庭中无一人有听力障碍,他却“半路出家”和聋人学生相处了27年。

  30年前,33岁的李根宝从福州军区文工团复员回到上海,到徐汇区业余大学参与了实用美术专业的组建。 1987年,实用美术专业来了两名聋人随班就读,其中一位是现任上海市聋人协会主席陈捷。这是李根宝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聋人,“刚开始交流起来很困难,我不会手语,素描课、色彩课还可以手把手教,可是理论课就很难表达了。一些抽象的词语,怎么解释他们都不明白。”可是,聋人学生的刻苦,让李根宝印象深刻,“当时的聋人学生,都是有工作的,他们来上学,是为了在专业上更进一步,给自己多一份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 ”李根宝潜心学习手语,又请来聋校老师做翻译,如今的他不仅学会打手语,还能用手语上艺术专业课。

  1988年9月经批准,徐汇区业余大学就此开设了国内第一个聋人成人大专学历专业—实用美术专业。 1992年9月市高教局批准,面向全国招生,不仅招收本市聋人学生的成人教育大专班,还招收全国各地聋人学生的寄宿班,此时,聋人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严格要求不求回报

  别看他性格温和,教学严格是出了名的。“不严格,就成不了才,我不会因为他们身有残疾就放松要求。基础不扎实,拿什么出去竞争? ”每年艺术系都要去安徽泾县农村写生,出去写生,大家都知道,李老师的写生课没那么好混。每天的课程从早上5点排到晚上9点,起床、跑步、写生、水彩……几乎没有一刻空闲。而作为带队老师的李根宝,则就更是起早贪黑。当地村民都知道,聋人班从来不玩。

  多年来,李根宝每天8点前就赶到学校,除了上课,还要管住宿学生的生活起居,心理健康。业余大学周末更忙,晚上还要值夜班。连续48小时待在学校,也是常有的事。

  他学西洋美术,师从上戏的陈俊德教授,既是陈教授的学生,也是莫逆之交。 2011年退休前,他对同事们说:“我退休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和陈老师一起,到巴黎的郊区租一间房子,待上两个月,天天画画。如果有机会,我还要跑遍欧洲所有的美术馆,去看一看那些真迹。 ”退休第一年,特教部需要他,他留了下来,一留就是三年。退休后的梦想,只能在桃花潭边遥想。

  渐进式课程旧貌换新颜

  2008年,徐汇业大的聋人学生有90多名左右,今天在校学生增长为近200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这样的增速,在成人学历不受关注的当下,是非常惊人的。 “聋人学生选择业大,不仅为一张文凭,更看重未来的就业。我们如果还是固步自封地教学,能帮到他们什么? ”特教部成立不久,李根宝心中藏匿很久的想法得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与专业技能学习的结合?职业教学如何与就业技能相接轨?李根宝在朋友和过往学生的帮助下,逐一开始走访会展、广告、动画设计、游戏、电商等行业的许多知名企业,与技术人员和人力资源部门沟通,了解市场对艺术专业学生的需求。他一边调研,一边就开始了课程的改革:除了手绘等基础课程,相关的专业课程都要掌握电脑操作高端技能,当然也就触及了部分专业师资缺乏等方面的重重压力。

  但“爸爸老师”想得更深远:“原先的状态,看起来不错,但学生却觉得学不到东西,最后选择离开。当学生越来越少的时候,专业的结局就是消失。 ”

  6年间,李根宝走遍了大大小小热门企业,从到会展、广告公司安排实习,到与淘宝大学建立联络,从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建立聋人专升本项目,到和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合作各类公益活动,李根宝给聋人学生搭建的平台越来越新,也越来越广。

  这个“爸爸老师”,真的不一般。

 来源:解放网
责任编辑:TY02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聋人 爸爸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