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的秘密——图—词干扰范式下聋生语义的特点
“听说”之间存在的巧妙关系,导致多数聋儿在失去听觉后,也渐渐丧失了出声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但这并不妨碍聋人间正常的交流,一套有趣的手势—视觉沟通符号系统应运而生。国华的研究指出,聋儿手语的习得与健听儿童有声语言的发展有着类似的过程,均存在“关键期”。手语本身的言语特点及产生规律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同时,将手语与有声语言进行比较,寻找藏匿其中的共性与差异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手语在句法上存在颠倒和省略
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已得到广泛的共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手语。在中国地区,手语可分为手势语和手指语。其中,手势语又可分为自然手势与人为手势。自然手势是聋生群体在沟通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不与有声语言或文字相关的手语,其手形往往更具形象性和指示性,如手语中的“狗”即是用现实生活中狗的形象进行模拟。人为手势是在有声语言和文字基础上形成的,如手语中表示“人”字则是将双手搭成“人”字形。而手指语则是通过手指指式的变化,按照有声语言的规律拼出词汇,如手语中表示“字”字则打手语“Z”的手形。虽然手势语与手指语差别较大,但都是聋生进行沟通的工具,并无优劣之分。
当前,众多领域的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手语的研究,如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语言学家们以手语为研究对象,对其语言结构、规律及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了聋生在使用手语时与汉语不同的一些规则。例如,在字词层面,聋生常常将近义词混用,出现“动宾一体”或“一词多义”的特点,如在手语中,用“篮球”的手势表示“打篮球”,“家”这个手势既可以表示房屋,也可以表示商场等与房子相关的建筑;在句法层面,聋生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颠倒”与“省略”,如在手语中,用“跑步快小王”表达汉语“小王跑步快”的含义,用“一花”来表示汉语中的“一枝花”,省略了量词成分。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聋生语言表达的特点,但是对其言语产生机制及特点并无深入的分析。
手语通常被认为是聋生的第一语言,但是,聋生的交流并非仅仅依靠手语,汉语在其文化交流中发挥重大作用。在聋人群体中,汉语与手语存在何种关系,其语言理解和言语产生中,两种语言如何发挥作用、何时发挥作用、其作用是独立抑或交互,都有待明确。
图—词干扰范式用来研究言语产生
图—词干扰范式是一种由Richard等人提出的研究言语产生的经典范式。该范式是将干扰词嵌入图片中,实验时,让被试忽略干扰词,对图片进行命名,命名的任务可以有所变化,如直接命名概念或其所属类别等。通过变换干扰词的类型或实验任务,考察不同因素对图片命名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图—词干扰范式也出现了多种变式,如再认判断任务、语义判断任务等。国内外学者现多采用图—词干扰范式研究言语产生中的音、形、义的特征、过程及其机制。
在图—词干扰范式的不同任务下,不同的干扰词对图片命名的影响不同。常见的图—词干扰任务为基本水平命名任务和类别水平命名任务。在基本水平命名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干扰词,对图片的名称直接进行命名,如图片为“猫”时,直接将图片命名为“猫”;在类别水平命名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干扰词,对图片所属的类别进行命名,如图片为“猫”时,则命名图片为“动物”。Glaser等人针对健听人群的研究采用基本水平命名任务与类别水平命名任务两种,以考察语义关联性对图片命名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基本水平命名任务中,干扰词对图片产生的是干扰效果,语义关联性越强,干扰越大;在类别水平命名任务中,干扰词对图片产生的是促进效果,语义关联性越强,促进的效果越明显。目前,针对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解释主要有词汇选择竞争假设、概念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假设三种。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研究不同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加工已取得大量成果,但其成果多以健听人群为被试研究所得,针对聋生言语生成特点及机制的研究极为贫乏;仅有的一些研究也多采用描述法或阅读法进行,探讨其文本阅读和语言理解、语词偏误等。传统的描述法或阅读法因受多重变量影响,无法精确反映聋生言语特点,而采用Richard等人提出的图—词干扰范式对变量的控制更为严格,可将结果量化,以弥补以往研究方法的不足。
具有象似性的手语词之间存在语义促进效应
Richard在其2004年出版的《手语与口语的形态与结构》中,首次采用图—词干扰范式对聋生的语义、语音进行了研究。他将干扰词划分为相关与不相关两种,在基本水平命名任务下,要求被试忽略干扰词,对图片进行命名(直接拼打手语,从抬手开始计时),结果表明,聋生在语义相关条件下出现了语义干扰效应,在语音相关条件下并没有出现任何效应。这表明,聋生确实存在语义编码。但Richard等人的研究并不够细致,仅是将词汇划分为相关与不相关两种条件,是否还有更多的因素会对图片的命名产生影响还不得而知。
我们认为手语确实是一门语言,其语义相关度、语义相似性、范畴大小和概念典型性等因素将对手语语义加工有所影响。同时,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语言中广泛存在的象似性现象。“任意性支配说”受到“象似性辨证说”的挑战。手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也必然存在象似性,聋人群体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进行加工,把能反映出外部世界特点的要素形象化成手语,以表达相关情形。根据沃尔夫假说,语言将影响思维,一个有趣的问题便是:聋生在思维形成过程中是否受到手语本身象似性特点的影响?若存在影响,则我们有理由假设具有象似性的手语词之间存在一种促进作用,如“狗”与“猫”之间存在形象上的象似,则“狗”的手语将能促进其对图片“猫”的识别。为了证实这一系列假设,笔者采用图—词干扰范式中的类别水平判断任务,分别考察了在干扰词为手语和汉语两种条件下,语义相关度、语义相似性、范畴大小、概念大小及象似性对图片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类别判断任务中,聋生确实存在一定的语义促进效应,且这种促进受语义相关度、语义相似性、范畴大小、概念典型性及象似性影响,同时,通过对汉语与手语的比较可知,汉语作为干扰词时被试的反应时快于手语,出现更强的语义促进效应。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手语的理解需要依赖一定的语境,且聋生对手语的加工更倾向于动态化的视觉表达。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DBA120177)、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2JK235)、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