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女三年绣成近6米长的《清明上河图》

  •  
  • 浏览次数: 42
  •  
  • 发表时间:2014-08-1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经过3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江西省修水县庙岭乡80后残疾女子杨红英绣出了近6米长的《清明上河图》画卷。这幅绣品的制作背后更包含了一位残疾女子敬老孝亲、坚持责任与梦想的动人故事。如今,她依然为整个家操持着,继续帮两肾衰竭的婆婆治疗,帮着聋哑丈夫打理理发店,继续自己的读书梦——

  “不管承受多大的痛苦,都要坚强乐观地走下去”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珍品。经过3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家住庙岭乡集镇的残疾女子杨红英的这幅十字绣版《清明上河图》在今年3月份落针。7月28日,杨红英向笔者展示了这幅十字绣,整幅绣品长5.92米、宽70厘米,为小格棉线十字绣成品,共绣了2.27亿针。整幅画卷从外观看,色泽清新,画卷上的亭、台、楼、阁,城墙、拱桥、船只、人物、牲畜、树木,细腻生动、栩栩如生。细看画卷,在几家茅舍、小桥、流水、船只和老树营造的环境中,两个农夫赶着毛驴,向城里走来。在路上,轿夫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一位妇人。

  杨红英4岁时不幸遭遇车祸,左腿高位截肢,拄着拐杖上完了中专。2004年,22岁的杨红英从武宁县清江乡嫁给了庙岭乡青年杜金龙,杜金龙是聋哑人,婆婆黄咸梅体弱多病,不久两个孩子出生,杨红英成了这个家里的顶梁柱。2009年,杨红英开始接触十字绣,慢慢地就喜欢上了十字绣。几年来,她绣了数十幅作品,除了自家墙上挂着的《奋斗》、《时针》、《枫树林》等作品外,其他的都送给了亲戚朋友。就这样,绣十字绣在锻炼她耐性的同时,也给了杨红英一种精神的寄托。“之前绣的都是小幅十字绣,听别人说六米的《清明上河图》很难绣出来”杨红英暗暗下定决心,买来六米的十字绣,想挑战一下自己。

  绣《清明上河图》,认真、细心、耐心缺一不可。对一个身患疾病、行动不便,又肩负着照顾整个家庭重任的女子来说并不容易。去年10月份,杨红英由于要参加自学考试,需要看书,而这幅图中的人物太多,有时遇到勾边,杨红英一看到十字绣就头痛,那段时间,她几次想到要放弃。但转念一想,已经绣完了一大半,再半途而废,就前功尽弃了,之前的艰辛付出都是白搭。杨红英说:“人生也是一样,不管承受多大的痛苦,都要坚强乐观的走下去”。最终,杨红英用坚强的毅力一针一针地绣完了整幅画,也让她更加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哲理。在绣十字绣的过程中,杨红英还摸索出了一套“瞎子穿针法”,现在她闭着两只眼睛,瞬间就能将针穿上线。

  “她就像我亲女儿一样”

  今年年初,婆婆黄咸梅肾囊肿引发肾衰竭,杨红英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有的旧账还没有还,新账又来了。这时,那幅还没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又让急需治疗费用的杨红英看到了希望。一个好心人看到杨红英绣的《清明上河图》后,表示可以帮她把十字绣卖掉,换一部分钱。杨红英听到后,就一直在赶,晚上赶到12点,甚至1点,想尽快绣完。由于种种原因,绣完的十字绣还是没有卖出去。杨红英靠借外债让婆婆完成了两次手术。

  一边赶十字绣,一面还要照顾刚动完手术的婆婆,来回的奔波中,杨红英假肢出现了故障,经常会把她的切口处磨破皮,每天早上需要丈夫帮她拧好螺丝,但她呈现给婆婆的总是坚强的一面。婆婆黄咸梅住院手术期间,杨红英全程陪护,每天给婆婆擦澡,经常用温水帮婆婆把嘴唇弄湿,常常因照顾婆婆整晚都不能休息。黄咸梅说起媳妇时,总是赞不绝口:“我胃痛她就赶紧跑去拿药帮我泡好,我双手麻木,不舒服,她就不要我洗衣服,她真是像我的亲生女儿一样。”

  家人看着她一只脚,很辛苦,也特别心痛,有时也会帮着分担一些家务。如今,杨红英每天要帮开理发店的丈夫一起打理店面,同时要帮助婆婆康复治疗。稍有空隙他还会和丈夫一起看书,教丈夫写字,丈夫杜金龙跟顾客交流写的字多半是她教的。目前,她正在准备江西财大的自考本科,为实现当一名会计的梦想而努力。她期待着,有缘人能收购她的《清明上河图》,这样她可以继续给婆婆治病,给自己换一个假肢,更好地撑起这个家。

  来源:残疾人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清明上河图 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