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农餐厅:聋人员工为客人服务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周末早上,我在乐农餐厅见到了助理经理家文。“社会企业是一盘生意。”他的一句话,开启了采访的主题。看他今日对社企运营侃侃而谈,你很难想到三年前餐厅创立之初,社会企业的概念对他而言还是零。
说到餐厅的缘起,不得不归功于曾志伟和他所属的香港影视明星体育协会慈善基金,这个基金由一群热爱体育又关心公益的影视艺人成立。当时他们想要开一家餐厅,又想要融合服务社会的概念。在选择餐厅帮扶对象的时候,香港的现状也被清晰地考量进去,最后决定为少有人关注的有听说障碍的人士提供就业机会,让其自立更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商业构想完成之后,他们又向香港民政事务总署推行的“伙伴倡自强”社区协作计划提出申请,得到了政府的种子基金资助。就这样,通过将健康素食作为卖点,以及曾志伟等人的明星效应进行推广,让这家通过雇佣听障人士来达到帮扶社会目的的素食餐厅得以在2010年10月顺利开张。
乐农的成功之道
乐农餐厅,顾名思义,“乐”即开心快乐的意思,“农”则取自“聋”的谐音,同时也包含“自然食材”的意思。我们经常说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打开另外一扇门。虽然有听说缺陷,但这些员工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视觉敏锐,他们在餐厅担任第一线的服务员时,总能对客人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另外他们也非常珍惜被雇佣的机会,让餐厅人员的流动率得以大大降低。
餐厅对听障员工的招募,都通过一家叫做龙耳的机构来进行。他们对聋人进行全方位的帮助,包括提供工作机会,同时也对需要和听障人士一起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和培训,以及聘用听障人士为他们培训手语。有了这样的合作机构,乐农对于听障员工和非听障员工的培训需求迎刃而解。
作为一家餐厅, 食物是乐农最重要的产品。餐厅坚持选用新鲜食材,少以仿制素肉入菜,少油、少盐、少糖、无味精。这样的做法非常契合周边上班一族对于健康的需求,再加上雇佣听障人士的独特定位,餐厅更容易得到顾客的口耳相传以及媒体报道。
除了菜品,及时的服务也对餐厅的成功至关重要。前台的工作交给了无听说障碍的员工,餐厅经理也会随时注意客人需求。餐桌上写有温馨提示,希望顾客可以慢慢与听障员工沟通,但有时候还是会有麻烦发生,这时便会挑战员工的应变能力。记得有一次,一位跟我来此就餐的同事因为觉得口味有些淡而需要额外的盐和胡椒粉,但服务员一时没听明白,她拿来菜单并且辅助手语问我们是否需要加菜。这时我做出了拿瓶子往饭上撒东西的动作,她立即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小卡片,上面列了一系列餐厅可能需要用到的单词,我指了下盐和胡椒两个选项,她迅速拿来调味品,同时用盐瓶指向食物,晃动了好几下,再把双手放到胸前,摆了一个“不”的手势,做出非常明显的“放太多盐不好”的表情。我的同事被她的细心所感动,不由自主竖起了大拇指。
餐厅从成立当日起,就以自负盈亏的方式运营,乐农设有独立账户专门处理餐厅的收支账目,每年需向秘书处提交周年报告及审核的账目报告,根据报告决定拨款数额。三年之后走上轨道就可以脱离种子基金的帮扶。对于运营来说,每天的流水都要填单,采购需要至少两个报价供选择。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租赁费每月10万港币左右,人工全职每月在9000-1000港币之间,兼职时薪是35港币,而且每月食材采购也要10万到15万。在这样的支出情况下,每天的流水如果能平均保持两万左右,餐厅便会有20%-30%的利润收入。而这一点也得到了家文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在餐厅一角,还特别开设了公平栈服务,支持公平贸易和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公平贸易品牌涵盖了英国的Traidcraft,非洲的Thandi,以及本土的细味公平,而产品种类也包括了咖啡、茶、餐酒、巧克力等。为了争取企业客户,鼓励其以公平食品招待员工及客人,作为回报,他们会将企业名字和标志在网站上列出,展示他们是一家愿意负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机构。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