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宏:用爱唤醒沉默

  •  
  • 浏览次数: 80
  •  
  • 发表时间:2014-09-24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怎样的?听不到大自然的交响,感受不到声波承载的丰富情感;沉寂,无法打破的沉寂……

  许智宏,新疆霍城县一位普通体育教师,一对双胞胎聋童的父亲,十几年来,他用爱唤醒沉默,让一个个寂静的童年有了声响,让“无言”的花儿唱出欢乐。

许智宏在给5岁的维吾尔族听障女孩热依汉古丽做语训‏

  双胞胎聋儿和15个“家”

  1994年秋天,许智宏和妻子周喜花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男孩,起名许健、许康。然而,现实却未能满足这对年轻夫妇希望爱子“健康”的心愿。

  “邻居下班路上碰见许健,在他身后怎么按铃铛,他都没有反应。”许智宏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带着怎样恐惧的心情,无数次在孩子身后拍手、敲盆。

  惊恐的夫妇俩领着许健到医院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

  “孩子没有听力,只有飞机起飞时他可能才有一点点感觉。”许智宏说,妻子拿着诊断书发疯一般追问医生,然而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和他人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送去聋哑学校。

  许智宏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他带着孩子到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求医,也找过江湖医生,甚至还跑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监狱,只为求某个“神医”看看。

  当得到的终是孩子无法治愈的结论后,许智宏仍旧没有放弃。他和妻子花了两天两夜时间抄完一本借来的《海伦•凯勒传》,希望能从中找到让孩子开口说话的办法。

  他们像书中写的那样,随身装着水彩笔,看到树,就指着它大声说:“健健,这是树。”一遍遍重复后,再用笔在儿子和自己的胳膊上、手上,一遍遍写下 “树”字。

  为了让儿子感受声带和舌位的变化,他每次发声都要把儿子的小手放在自己喉头甚至舌根位置,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教。

  那些日子里,夫妻俩的胳膊、手上全是字,回家洗干净了,出门不到一小时又写满了。

  每天下班回家,许智宏都会带孩子爬山去看山边小路上归来的牛群,他不厌其烦地告诉许健:“健健,这是牛。”

  当许智宏带着许健爬上山坡,等待牛群走来的时候,他的心头总会涌起一股悲凉:鸟儿在林间欢叫,小溪在山下流淌,风吹白桦林不时发出动人的“沙沙”声,大自然的乐音如此美好,如此丰富,但是儿子什么都听不到,在他那小小的、五颜六色的世界里,只有寂静,永恒的寂静……

  1996年7月15日,是许智宏永生难忘的一天。整整三个月,许健开口说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字——“牛”。许智宏的泪水夺眶而出。

  许健的变化让许智宏兴奋不已。自此,家里所有的物品都被贴上标签,甚至在自己和妻子的身上也挂着“爸爸”“妈妈”的牌子,无时无刻不在鼓励儿子识字发音。

  一年后,3岁的许健不仅认识了300多个汉字,而且还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

  就在许智宏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厄运却再一次降临。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看的许康因感冒打针药物致聋。“原本得到一对双胞胎是多么幸福的事,可我却又一次被抛向谷底……”面对残酷的现实,夫妻俩又一次选择了承受和坚持。

  许智宏按照教许健的方法教许康。两年多时间,许康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进入正常学校就读。

  如今,两个孩子不但学会了说话,还和普通孩子一样参加了高考,除了耳朵上多了一个助听器外,和正常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为了让双胞胎儿子开口说话,许智宏几乎变卖了所有家产,不得不租房居住,先后辗转搬了15次家,第15个“家”就位于霍城县清水镇一个偏僻的巷子里。在褪了色的砖墙围成的院子里,一棵苹果树在炎炎夏日里洒下满地阴凉。

  把生活作为孩子的教材

  随着两个孩子成功康复,许智宏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聋童康复训练方法。一位聋童家长慕名而来,请求许智宏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他二话没说,把孩子留在自己家里。

  “看着那一双满是希望的眼睛,怎么忍心拒绝。”许智宏在这位家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4岁的卢燕子,成了许智宏的第一个学生。

  卢燕子像燕子一样精灵可爱,然而在她的脸上却看不见笑容。她的父母说,燕子先天性失聪,几乎没有笑过,而且性格越发古怪,常常乱发脾气,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了。

  要教聋童,必须先鼓励家长树立信心,保持心理健康。“希望就在眼前,我们就是孩子的拉拉队。”许智宏常常这样鼓励聋童家长,“眼睛近视了,可以戴眼镜;耳朵不好,可以戴助听器,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不同”。

  在许智宏的耐心教导下,半年后,卢燕子终于能够开口发音了。

  “把阳光拽进孩子的生命,把生活作为孩子的教材。”许智宏说得有些诗情画意。在他眼里,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他带着孩子去果园、去田野,带着孩子看、摸、闻,通过感受生活中每件事物,来加深孩子的理解。谁都想象不到,这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体育老师,竟会在教育聋童时变得如此细腻。

  200多个特殊“儿女”

  继燕子之后,不断有家长找到许智宏。家里住不下了,他就在附近租房子;没有教具,他就去服装店找些硬纸壳,自己动手做成教学卡片。除了教孩子认字说话,还要负责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

  许智宏每天早上7点起床,除了正常工作,他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给孩子语训上。忙完后,常常已是凌晨2点。

  2006年,3岁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古丽菲拉开始接受语训。她就像一匹不受约束的小马驹,一会儿爬到桌子上,一会儿坐到地下,书撕破了,碗打坏了……然而,在许智宏耐心引导下,3个月后古丽菲拉学会了唱40多首儿歌。

  随着慕名而来的家长和聋童越来越多,许智宏决心创办一所聋童语训中心。2007年,许智宏的博爱聋童语训中心正式成立,他继续着白天上班、业余时间扑在聋童语训上的生活。

  辛勤付出换来一个又一个奇迹:

  来自乌鲁木齐的卢映志,2001年听力损失95分贝,现在已经进入正常学校读书;

  6岁的哈萨克族男孩乌兰,一个月后让父亲听到了从未听过的清晰发音“爸爸”;

  16岁的刘丹丹,经过六个月的语言训练,顺利找到了工作;

  还有陈洪纲,张明悦,熊杰,罗成……

  从不足3岁的幼儿到21岁的青年,来自南北疆7个民族的200多名学生,在许智宏的帮助下,逐渐学会了说话。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许智宏的博爱聋童语训中心已升级为霍城县特教学校,为更多的特殊孩子带来希望。许智宏也凭借自己摸索出的聋童康复训练方法,从一名体育教师“变身”为专业的特教老师。

  “现在,我可以一门心思将所有时间都用来帮助这些孩子了。”许智宏第16次搬了家。这个“家”,就是特教学校里支起简易床铺的办公室。他与其他8位老师陪伴着58名孩子。

  “为了那些充满渴望的眼睛,我要一直走下去。”许智宏说。




  来源:半月谈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许智宏 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