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小伙不远千里拜师学艺

  •  
  • 浏览次数: 141
  •  
  • 发表时间:2014-10-0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他拿出一个本子,用笔写下:“您好,我叫刘诚,是从山东过来的,想拜访海宁在铜板上书画的孙建明老师,我很喜欢孙老师的铜刻风格。”
  随后,他拿出一本册子,其中有一页是《海宁日报》2011年11月19日的一篇报道,《在铜板上书画—记刻铜艺人孙建明》。
  原来,这是一位听障小伙。我们的交流,从纸上开始。


刘诚跟着孙建明学艺。

  刘诚来自山东潍坊,已在无声的世界里走过了32个年头。8个月大时因感冒导致高烧不退,刘诚再也听不见了。于是,吃药、打针、手术、按摩……这些成了他对童年最清晰的记忆。
  8岁时,刘诚进入一所特教学校。之后,在艺术上颇有天分的刘诚学习了泥塑、木雕、刻瓷盘、剪纸、动漫设计,并获得过多个奖项。2003年,《潍坊日报》曾以刘诚自强不息的求学精神刊发过一篇题为《无声世界的亮丽音符》的报道。2006年,刘诚从长春大学毕业,之后办了个人艺术工作室,免费教授听障儿童技艺。
  “在大学时我在杂志上看到过锲金画的事,非常漂亮精致。2011年,有朋友给我介绍民间艺术家辛泽容老师,没想到辛老师知道我是聋人,而且也在学习艺术,愿意免费教我锲金画,就这样,我开始跟着辛老师学习锲金画了。”刘诚介绍,在学习锲金画的过程中,他跟辛泽容老师也是通过演示和手写的方式来学习和交流。
  这次,他带来的一本册子里,特意放上了一些自己的艺术作品。
  “金属雕刻是非常美的艺术,别的东西无法与它比较。我是从《海宁日报》电子版上了解到孙建明老师。2年前,我就有计划拜访他,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来海宁。这次来之前,我曾多次幻想过见面的场景,也许他会拒绝我,不教我。因为我曾多次被老师拒绝。”在纸上,刘诚有点担心地写道。
  刻铜艺术大约起源于清代中期,上世纪初这一艺术形式非常盛行,当时从事刻铜艺术的人多为书画篆刻造诣颇深的文化人,由他们亲自操刀的作品,其艺术性和审美性自然不可小觑。
  孙建明是长安人,从小热爱书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拜杭州画家吴静初为师。工作之余苦练书法,阅读书画理论,并进行山水画创作。后来,他慢慢走上了铜刻之路。他的铜屏作品《富春山居图》,把握了原作品的风格意境和笔墨特征,做到了以刀代笔,虽刻犹写的效果。现在孙建明的作品已为更多的人所青睐,他的名字和作品也被编入专业书籍,作品的订购也应接不暇。
  当天,记者联系到孙建明,在电话里讲明了来意。起先,孙建明感到有点意外,不过他很热情,愿意接待刘诚。
  下午1点,我们出发前往孙建明的工作室—位于长安镇(高新区)和平街一处民宅里。
  在和平街上,远远地,刘诚先认出了孙建明。孙建明也向我们招手。
  看过刘诚的作品后,孙建明夸奖刘诚“你绘画很好”。
  “从事这个行业必须耐得住寂寞。”孙建明告诉刘诚。他点了点头。
  “你写过毛笔字吗?”孙建明问。
  “没有,但我可以临摹名家书法,还有中国画,不过我以后一定会练习书法。”刘诚写下这句话。
     接着,孙建明说:“我可以通过2天时间,把基本的技法,凿子磨法,基本功的练法告诉你,关键要回去靠自己练,书法、画也得去学。以后我们可以通过短信互相交流学习。”
  刘诚惊喜地点了点头。
  无声的教学课就在这里上演了。
  “孙老师真好,无私地把技法传授给我。”昨天,记者收到刘诚的短信。
  他还说:“孙老师还教我学磨刀,送我两支他亲自磨的刀具。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忙,我不会那么顺利见到孙老师。我会更加努力,谢谢!”





  来源:海宁日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听障 小伙 一心 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