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心光永恒》 用爱点亮听障学生的心灵之光

  •  
  • 浏览次数: 353
  •  
  • 发表时间:2014-10-28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在上周闭幕的四川首届农民艺术节上,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16名听障学生凭借舞蹈《心光永恒》中的精彩表现,喜获“群星奖”舞蹈类二等奖。这份荣誉,对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残障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肯定,也凝聚着全体师生们的辛勤汗水和艰辛付出。

《心光永恒》

  辛苦创作

  《心光永恒》前后编排历时半年

  在艺术节“群星奖”比赛中,特校16个听障学生和3位手语老师7分钟的《心光永恒》舞蹈表演,不仅给人视觉冲击、心灵震撼,也让人感受到了这群特殊孩子内心的坚毅与自强。作为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梦与阳光”艺术团成立以来的第二支原创舞蹈,《心光永恒》汇聚了编导老师、指导老师、参演学生们长达半年的艰辛付出和努力。

  据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科室主任、《心光永恒》指导老师杨琼介绍:“《心光永恒》是继《心灵的声音》后,特校自创的第二支舞蹈。为了创作一支高质量的舞蹈,学校邀请省歌舞剧团的专业老师为特校学生们量身编排。”杨琼说,“创作时,考虑到以前的舞蹈都是表现对听障孩子自己的生活和心理的关爱,这次编导老师就特意将主题定为延续关爱。想通过舞蹈让孩子们感受其他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从而懂得关爱帮助他人。于是创作的想法便聚焦在特校的另一个‘群体’——盲生当中。”她说,舞蹈取名《心光永恒》,是想让孩子们通过舞蹈,点亮心灵之光,让大家自立自强,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从创作排练到第一次登台表演,共花了4个月时间,加上这次艺术节的赛前排练,《心光永恒》前后历时半年多时间。”杨琼告诉记者,整个排练过程艰辛又难忘,见证学生们的一步一步成长和老师们的一点一滴付出。

  为爱起舞

  三位业余老师迎难而上学舞蹈

  “给听障孩子排舞,辛苦的不仅是孩子们,付出更多的则是背后指导全局的老师们。”舞蹈《心光永恒》在编排之初,由于参演的学生听不见、说不了,编导老师教动作时,就需要手语老师们率先学习。而学生们日后的排练,也依赖于每一位手语老师的耐心指导和示范。

赛前排练

  据杨琼介绍:“这次农艺节的表演舞台上,站在角落现场指挥的的三名手语老师都是特校的培智教师。他们中有语文、数学科任老师,也有学校中层干部。”杨琼说,为了让学生们在舞台上有更好的表现,毫无舞蹈基础的老师们跟着编导老师学习、记录每一个动作,并利用自己的下班时间和节假日不断练习,将动作熟练后,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将要表演的听障学生们。

排练时老师一旁进行手语指导

  “由于是非舞蹈专业教师、加上年龄限制,学习动作时,几位指导老师都感到很吃力,加上编导老师时常更新动作,以致于指导老师们经常刚掌握了之前的动作时,又要面临换动作的考验。”杨琼告诉记者:“压力最大的时候还是要属上台表演。每次在舞台上指挥,三位手语老师都需要全神贯注,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手势都力求精准,因为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学生们表演混乱。因此,经常一场表演下来,大家都会觉得异常地累。”

  体验角色

  听障学生集体蒙眼行走峨眉湖畔

  不仅老师们学习舞蹈有困难,听障学生们在排练时,也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多重挑战。杨琼说,参与演出的16位学生都没有舞蹈基础。大家全靠一遍遍的练习和互相沟通,来使舞蹈更具表现力。

学生们私下交流舞蹈动作

  回忆起当初排练的难忘细节,杨琼说学生和老师们都非常用心。她告诉记者:“由于《心光永恒》讲述的是一位盲童在丧失光明后,对生活感到彷徨、绝望,在接受周围的帮助后,又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舞蹈情感,老师们还组织参演的听障学生一同来到峨眉湖周边,让大家集体蒙上眼并携手前行,以此来体验盲人的心理状态和感受。有时还组织听障学生在课余时间与校内盲童同吃同住,来加强角色感悟。

  除此之外,在最初的《心光永恒》舞蹈中,有一个角色是由一位盲人小女生参演,由于看不见,在舞蹈排练上,老师和同学们也想尽了办法帮助其表演。杨琼介说,为了让盲童小女生在舞台上找到正确的位置和朝向,幕后的老师们还专门准备了铃铛来帮助其定位。而为了让参演的听障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背景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老师们不仅一遍遍重复指导,还将音响等设备加大音量放在地上,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趴在地上感受震动来掌握舞蹈音乐的节奏。表演时,指导老师们还会在舞蹈节拍上设置一个专门的点,让学生们心中默数,以保证动作的整齐。

  排练争分夺秒

  很多人膝盖和脚底都磨破了皮

  说到此次农艺节前的排练,杨琼表示比之前的表演训练更加困难。“原来的盲人小女生毕业回了家,舞蹈就缺了一个主跳。之后物色好的另一位盲童演员也因家中有事转学离开了。她告诉记者,“眼看距离比赛时间只剩一个月,找替补演员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大家决定让学校的另一位聋哑女生代替小盲童的角色。起初遭到了小女孩的拒绝,但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舞蹈中后来的‘盲童’小演员欣然接受表演。刚开始小女生完全不在状态,经过大家长时间的指正和她自己的不断摸索,练习终于进入了正轨。”

学生赛前排练

  杨琼说,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参加舞蹈排练的师生都争分夺秒,在不耽搁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抓紧每一次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训练。“学生们每天都跳,除了集体排练,一些同学还自己抽时间加强练习,很多人膝盖和脚底都磨破了皮。指导老师们也经常在完成课程任务后,还利用下班时间和周末与学生们一同排练。甚至国庆节也提前几天就回校与学生一起训练。”

  杨琼透露,整个排练过程,老师们都是自愿进行,没有加班费,没有任何补贴,这一切的动力都来源于对学生的关爱、对学校的集体荣誉感。

  点亮“心光”

  学生因舞蹈更加自信自强

  “功夫不负有心人。”农艺节上,《心光永恒》的表演尽管有些小小失误,但也凭借师生们的精彩表现,在与其他市州43个舞蹈的同台PK中,夺得了“群星奖”舞蹈类二等奖。并且是参赛作品中唯一一支由特校学生表演的舞蹈。

  “这次表演尽管有些遗憾,但说明我们还有上升的空间,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们会以此来鞭策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巡演中有更出色的表现。”杨琼说,创作这支舞蹈的初衷是想通过特殊学生参与表演,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要自立自强,在接受别人帮助同时,自己也可以尽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关爱、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为社会做些贡献。“我想我们的学生做到了,现在的他们无论走到哪儿都昂首挺胸,脸上洋溢着自信,这就是我们舞蹈的意义,也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好回报。”

  杨琼说,现在舞蹈对特校的这16名听障学生而言,不仅仅是生活兴趣的一部分,也成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照亮心灵之路的重要渠道。她表示,舞蹈和艺术带给特殊学生们的正面影响不容小觑。而目前,特校对学生的艺术培养主要以兴趣培养为主,但将来有机会,学校会将艺术培养纳入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并会将艺术教育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当中。


    来源:乐山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舞蹈 用爱点亮 听障学生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