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失聪大学生反哺母校 毕业后投身特殊教育
昨日,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六年级教室,五张课桌一字排开。化着淡妆的潘双琴站在讲台上板书,而后转向五名学生,笑着用手语“告诉”他们,和她一起“朗诵”课文,冬日暖阳令这堂无声语文课更加生动。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记者昨在特校教师何玉萍的帮助下,分享了她们的故事。
辛苦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聋人、智障孩子70余人,在22人的教师队伍中,像潘双琴这样的聋人教师就有3名:她们均是在这所特校接受人生的启蒙教育,之后考上了国内知名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用爱心和技能反哺母校。
潘双琴今年31岁,是该校六年级班主任。上世纪90年代,潘双琴在这里接受了义务教育,之后进入武汉聋校,2002年高考,她以湖北省聋人学生分数第一的成绩,被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2006年,她从天津理工大学毕业后回母校教书。“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愿望。”潘双琴说,她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在特校学习时,启蒙教师邓俊华就曾手把手地教她手语——她希望成为像父亲那样让学生敬重的好老师。2006年,她登上讲台,为了把课上好,她拜启蒙老师邓俊华为师,不懂就问。2011年,她在武汉市特校教师技能大赛中,同健全的教师们同台竞技,从8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综合全能竞赛一等奖。
校长张会说,潘双琴从教八年,把特校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手把手地教他们手语、书写,“她对孩子们的那种爱,旁人可以感觉得到。”
如今,潘双琴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但她依旧全身心地扑在学生身上,她坚持担任班主任,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她认为这样的辛苦,证明了她的价值。
孩子们最爱找她们“聊天”
和潘双琴一样,34岁的王莉也是这所特校的校友,高考时王莉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学习美术,绘画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
5年前,王莉回到家乡,参加了江夏区特校教师的全市统一招考,凭借良好的文化基础,她闯入面试环节,并用手语告诉考官:她是一名聋人,她知道聋人孩子的心事,她知道如何给予这些孩子好的照顾。
进入学校后,王莉带美工课和数学课,她喜欢带着孩子们在纸上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她用手语告诉记者,每当看到孩子们绘出色彩绚丽的画作,或是绘画得奖时,她就带着孩子们憧憬美好未来。
王莉有时也会急躁,在看到孩子们做事拖拉、不用心时,她就苦口婆心地劝他们:我们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和身体健全的人同台竞争。老师的良苦用心,孩子们感觉得到,他们更喜欢找聋人教师“聊天”,什么事都愿意和老师们分享,有了好吃的,还会偷偷塞给她们。
正能量学姐成学生偶像
采访中,记者没能见到第三位聋人教师张静。书记王桂梅说,张静休产假了,“她非常敬业,一直挺着大肚子带课,直到临近预产期才休息。”张静同样是该校校友,毕业于长春大学,去年考入该校。
聋人孩子较为敏感,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情绪。张静怀孕期间身体不适,他们就想着法哄她开心,还为她设下专座,扶她坐着上课。“聋人教师是孩子们的偶像,给学校注入了正能量。”王桂梅说,在聋人孩子心中,三名学姐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
采访中,一名学生通过手语告诉记者,他特别喜欢这三名女老师,因为她们很善解人意。不少孩子还立下志愿:好好学习,将来像这三位学姐一样,考全国知名大学,将来也当老师。
来源: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