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救助与特殊教育让残疾人融入社会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新政策,在眉山都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尤其是康复救助与特殊教育,让残疾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残障学生在课间活动
眉山市残联理事长曾乐斌告诉记者,在残疾人群中,有一个群体特别令人揪心,他们刚出生便跌落在无声的世界。然而,这群被称为“折翼天使”的特殊儿童如果在装上听力设备之后,接受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就能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让聋哑儿童融入社会,过上梦想的生活,正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一个缩影。
位于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内的聋儿语训部就是一个让失聪儿童听力康复的“梦工厂”。为聋儿免费安装人工耳蜗,不但可减轻残疾程度,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残疾,还可补偿其生理心理的缺陷,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为其入学、就业、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记者来到聋儿语训部时,孩子们正在上课,教室里不时传出笑声和朗读声。看上去,他们和正常孩子并没什么不同。一间培训室内,一个5岁左右、眉清目秀的小女孩热情地跟来访者打招呼,而一年多前,她还是一个听不到声音、不能说话的聋儿。
据介绍,这个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小女孩在去年植入了人工耳蜗,在这里开始了康复训练。她从开始只会比划,到现在能清晰地吐字发音,现在小女孩已能与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再过一段时间,她就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坐在小学的课堂里随班就读了。
针对特殊孩子的集体课教学
康复中心的老师贺倩告诉记者:“0至6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3岁之内是聋儿获得康复的最佳时机。”据悉,随着一系列助残措施的出台,眉山越来越多听力损伤严重聋儿得到了帮助,2014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聋儿语训部至今已新收聋儿51名,其中人工耳蜗项目32名,助听器项目19名。现已开口说话聋儿38名,占总人数的75%。毕业聋儿14名,占总人数的27%。不少特殊人群经过康复训练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几年,聋儿语训部的老师时常会收到来自学生及家长的感谢。就在前两天,贺倩先后接到两位学生家长打来的报喜电话,他们的孩子顺利进入了小学上学。
曾乐斌告诉记者,眉山拥有多所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不仅如此,眉山还建设起了残疾人常规化就业培训基地、发展实用技术和高层次技术就业培训基地,开展赛事化的技能培训,让残疾人更好的享受学习、培训,获得经验和技术,给他们铺上了一条通往社会、融入社会的康庄大道,收获人生最美的风景。
东坡区特教老师杨芳是一名聋人,她接过曾经教育过自己的老师手里的接力棒,传递着特殊教育的理念。
2007年,杨芳靠着勤奋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被称为大学特殊教育里的“清华”——天津理工大学录取。2011年,读完大学归来的杨芳通过公招考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了该区特殊教育学校一名美术教师,实现了她当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梦想。
随曾乐斌一行检查基层残联工作采访的记者,每到一处都十分感动也十分感慨,真是“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会打开一扇窗。”既然象海伦·凯勒这样的重度残疾人,都能做出垂范全世界的工作,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对所有的残疾人,怀抱热切的期待和关怀。
“任何政策都只是最起码的保障,残疾人需要它,但绝不依赖它,否则,我们通常所谓的人生价值、社会地位等等,就会一直处于低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不仅生活融入了社会,当他们走上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道路,自强自立了,则比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帮助更有意义。为方便残疾人进入社会,这些救助政策之“门窗”未来还会开得更多、更大一点。我对此充满信心。”曾乐斌告诉记者。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