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相与听障孩子做同学
海印南苑幼儿园的听障孩子在上训练课
家长说最大的好处是孩子学会了关心人
海印南苑幼儿园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健聋融合幼儿园,开办于2003年。但当年,它曾经遭遇到高达1/5的退托率。就算没退托的,家长都时常害怕孩子在这里“学坏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家幼儿园的教学理念是让听障儿和健听儿一起上课,让听障儿磨炼自己的心胸,同时也让健听儿学习温柔、包容、善意和接纳。由于这是一个创新观念,所以一开始受到部分家长的误解。
然而,当家长们看到,一个入园时只能发出“啊啊啊”,听不到、说不出的孩子,在两年的时间里变得伶牙俐齿,人见人爱;而不大会体贴人的孩子也开始变得懂事,家长们的偏见改变了。由此,这所幼儿园也由10年前遭遇被退托的尴尬,变为10年后备受追捧。
班主任陈洁怡说,办园第一年,100人报名,有20多人退托。健听孩子的家长见孩子回家打手语,第二天便跑到幼儿园“兴师问罪”,说孩子“学坏了”,让他们很不是滋味。但现在,抢着来报名的不止是听障儿,更多的是健听儿。幼儿园共有幼儿300余人,其中听障儿仅45人。
近年来,每年的报名人数都大大超过了招生人数。健听的孩子,身处融合的环境中,从小就能够学会关爱弱者、包容、责任,这都是足以影响他们一生的品质。
海印南苑幼儿园·李蓉:
融合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其核心是多元认同和尊重。幼儿园融合,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外,也是很多健听儿童家长共同努力、支持和认同的结果,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性的提升。
广州聋人学校校长·马丽:
听障儿刚刚入园 先入“菠萝班”训练
“苹—果—”“莹—哦—”康复个训师朱廷芬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苹果”,孩子也“固执”地重复着“莹哦”。一个简单的词,正常的孩子听一遍就能模仿了,但听障儿童则要经历几周,甚至几个月。
园长李蓉告诉记者,前来就读的听障儿童都已植入了人工耳蜗,再配合助听器,他们的听力一般能恢复至七八成甚至更高。初来的孩子先要进入“菠萝班”进行康复训练,在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后,才转入融合班。
20年从教生涯,使朱廷芬练就了超强耐心。去年3月,幼儿园新收了一个听障孩子,朱廷芬为教他发一个“猫”的音,教了三个月。当孩子最终说出“m-ao猫”时,朱廷芬特别有成就感。“就是当你听到这个字时,情不自禁地就想喊一声‘耶!’”朱廷芬笑着说。
健听儿学会关怀 听障儿融入社会
“我爸爸很辛苦的。为了赚钱,给我和弟弟买东西。每天都要谈装修的事情。我爸爸最厉害了,他小时候打架,谁都打不过他。”5岁半的瞳瞳喋喋不休地说着,语速很快,常常爱抢话。如果不仔细看她耳边挂着一个状如蓝牙耳机的助听器,大概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说话犹如连珠炮般的小女孩,是一名听障儿童。
瞳瞳如今在大(2)班就读,是班上的“活跃分子”。在她的身上,体现了健聋融合的核心价值——让听障孩子得以和外界有效交往。
班主任陈洁怡告诉记者,每一个刚从“菠萝班”进入“融合班”的听障儿童,都会寻找自己的“小群体”,更喜欢和班上其他听障孩子在一起。“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真正融入社会。”陈洁怡说。上课、做手工的时候,5个孩子围着一张小圆桌。陈洁怡有意识地每桌只安排一名听障儿童,让说话清晰的小朋友坐在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健听儿童的爱心与责任心也得到了培养。“在班上,会有一些语言禁忌,例如不能说听障的孩子是‘聋的’、‘听不见的’、‘戴耳机的’。在老师的教导下,健听的小朋友说话都比较注意,温和,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陈洁怡说。
十年前遭遇抵制 十年后备受追捧
海印南苑幼儿园是广州市聋人学校开展健聋融合的实验园所。在2003年作为小区配套园开办时,曾一度引起了业主们的强烈抵制。“看到了招生说明后,很多业主跑到幼儿园门口闹,指责说‘好的配套园怎么成了招收听障孩子的幼儿园’。听到这些话,我们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
“这些都源于社会对融合教育的不了解,因此我决定带孩子们‘走出去’。”李蓉说,她不愿意社会以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些听障的孩子,希望打破“窝在幼儿园里,等待外界献爱心、送慰问”的局面。
于是,她带领着老师、孩子参加市里的各种幼儿活动、比赛,并且刻意淡化“听障”的标签,不需要任何照顾。
此前,李蓉带着孩子们参加电视台举办的幼儿模特大赛,听障儿和健听儿同台走秀,毫不逊色,人们并不知道,这些踩着节奏走猫步的孩子中,有好几名是存在听力障碍的。比赛结束后,有记者恰好采访了一名听障的孩子,他在表达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困难,健听的孩子立即围了上去帮忙,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倍受感动。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