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千万元护理补贴 将助残工作纳入市办实事

  •  
  • 浏览次数: 27
  •  
  • 发表时间:2015-01-22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提高残疾人生活和康复救助水平,建立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0-15岁残疾少年儿童实施康复救助。2014年年初,青岛市在制定市办实事过程中,将助残工作纳入实事之一,提出了诸多目标。一年过去了,全市建立了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已为全市1.9万余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资金1100余万元。印发了做好0-15岁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救助工作的通知,已为1810名残疾少年儿童进行了康复救助,拨付救助资金2780余万元。

  场景一:电子耳蜗开启“新声”

  左右耳都挂着“月牙”,还有一片不大的金属片贴在脑后,在青岛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语训部一间教室内,有这样一群戴着“月亮”的孩子。语训部负责人李爱群告诉记者,这间教室内的孩子大多是电子耳蜗的受助儿童或佩戴助听器的儿童。教室里,一名叫鑫鑫的小朋友主动表演起了节目,唱过一首儿歌后,鑫鑫又背起了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清脆的童声、完整的语句显示出鑫鑫已经开启了 “新声”。2012年底,鑫鑫安装了电子耳蜗,经过两年的训练,5岁大的鑫鑫已经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与人沟通交流了。李爱群说,近几年已经有近20名电子耳蜗受助儿童在经过免费康复培训后进入普通小学就读,比率在95%以上。

  在以琳自闭症研究中心内,自闭症儿童正在父母的陪同下做着康复训练,“跟我这样做,一二三四五。”举胳膊、下蹲、拍手……在老师的指引下,孩子们做起了康复动作。刘先生是来陪孩子做康复训练的家长之一,他告诉记者,孩子在两岁半时查出患有自闭症,从那之后他便辞职在家,一心陪孩子做康复训练。“孩子的康复费和餐费一个月需要4000元左右,我们家有每个月1500元的补助,能减轻一些经济压力。”刘先生表示。

  场景二:康复中心里玩游戏

  脸上笑呵呵、见人就问好、身上没有一丝异味、每餐4菜1汤……在青岛市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生活在这里的残疾人不仅生活质量高,还定期有人陪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精神状况,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他们慰藉,真正做到了让残疾人“有尊严地活着”。跳绳、扔沙包、抖空竹、打球……下午3时的太阳照在他们的笑脸上,院子里的气氛一片温馨。在托养中心内,盥洗室、洗衣房、娱乐厅、健身器材等各项设施一应俱全,不少残疾人聚在娱乐厅内观看电视节目。记者了解到,由于有了每个月1300元的托养补贴,在这里托养的残疾人只需缴纳每月600元的饭费,“饭费一般来自他们的低保补贴或残疾人补贴,交了饭费还能有剩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残疾人的低保补贴和残贴支付饭费绰绰有余,基本不需要自己再花钱。

  场景三:无障碍电影免费看

  “这是上世纪40年代的香港,镜头缓慢推进到老居民区的小巷,墙上的灯影在风雨中晃动着,整个街道忽明忽暗……”在市北区嘉定路一个社区活动中心,电影《叶问2》正在放映。与普通电影不同,随着画面镜头的切换,有背景解说 “看图说话”;当演员开始人物对话时,荧幕右上方又出现一个小画面,里面是一名女士通过手语 “翻译”人物对话。原来,这是一场无障碍电影的首映式,台下观众是市北区的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居民。

  “这还是第一次能感觉到电影的镜头画面。”视力障碍的姜女士告诉记者,幼时因为眼部疾病,她视力完全丧失,那以后就再没进过电影院,家中的一部收音机成了她业余生活的全部。“这个电影配音解说活灵活现,我脑子里就有一个画面在不断变化。”姜女士说,这次体验无障碍电影,又让她找到了“看电影”的感觉。

  “我们总共引进了93部无障碍电影,今后将在市北各街道社区免费为视听障碍居民放映。”市北区社会工作协会工作人员马女士告诉记者,观看的同时,这些居民还能免费领取无障碍电影的光盘。


  来源:青岛早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办实事 青岛 补贴 助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