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邓普兰主任助听障学生获得“香港人道年奖”
五位得奖者,左起:黄重光、朱初立、刘惠心、邓慧兰、麦耀阳
大公报讯 邓慧兰是香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的主任,她自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香港手语及聋童的学习情况,更专门为聋人学生设立了手语研究及手语教学的文凭和高级文凭培训课程,使他们具备了报考大学的资格。正因这多年不懈的坚持,使其获得了“香港人道年奖2013”。
邓慧兰表示,“聋人也有他们自己的语言,那就是手语,它有自己的文法,也有自己的文化”。然而,她发现社会人士普遍对手语存在误解,认为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肢体语言,一直没有将手语纳入教学语言,使得聋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严重的障碍,最终甚至影响聋人升读大学以至就业的平等机会。
为此,邓慧兰积极推动主流学校实行手语双语共融教育,又特别设立了手语研究及手语教学的文凭和高级文凭培训课程,令毕业后的学员具备报考大学或成为专业手语老师的资格。而今年20出头的余炜琳便是其中的一名学生。
邓慧兰说,余是一个活泼、乐观的女孩子,与她相识有十多年。但余小时候非常不喜欢手语,觉得通过看口型,猜动作,甚至用不太清晰的口语,也一样能与人交流。但邓慧兰告诉她,手语是聋人自己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习之大有益处。余开始还有犹豫,但当时恰逢2003年的“非典”,“当时人人都戴口罩,根本无法看到嘴型”,这才令她深深感受到手语的重要性。现在的余炜琳一边就读高级文凭,一边还在中大教授手语,日后也希望成为一名专业的手语老师。
然而,受惠于培训课程的只是少数。邓慧兰指出,手语双语的广泛推行才能够令更多的聋人学生受惠。她表示,如今已有一所幼稚园和一所主流小学参与主流学校手语双语共融教育方案,之后还会有一所主流中学参与。她希望在六年之后,香港这首批在手语双语共融教育下培育起来的聋健学生能携手升读大学,部分健听学生亦能成为新一代的专业手语翻译员,为聋人与健听人士之间架起一座“无声桥”。
来源:大公报
责任编辑:T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