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工厂里的特教学校
靠成就感支撑的职业
郭小平是华东师范大学听觉言语康复专业硕士,过去从事助听器销售工作,许多家长买了助听器回去,不知道怎么用,数千元的器材摆在家里落灰。“科学的训练对听障儿童更重要,但这一块的康复机构太少了。”家长们知道郭小平是这方面的高材生,纷纷“怂恿”她转行,就这样,昕艺听觉言语康复中心成立了。
特教学校。
开办康复中心需要大面积场地,租金成了问题,郭小平找了大半个合肥,最终将场地定在合肥市瑶海区一间旧厂的宿舍楼,“旧是旧了点,但场地很大,孩子们能一对一进行训练。”她常和前来考察的家长这么说。
宿舍楼有5层,郭小平先把3楼租下来,随着康复中心规模扩大,慢慢把其余4层租下来。在外跑销售的丈夫辞职,帮她照顾孩子。回忆过去的不易,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打开了话匣子,“跟住读的孩子挤在一间屋子,晚上挨个跟小家伙们把尿,不能用‘嘘’的,孩子们听不见,要轻拍他们的屁股。20多个孩子,挨个拍,尿完了,天也亮了。”
卢冒定是昕艺听觉言语康复中心唯一一位男老师,见张荣国和省残联的领导来调研,26岁的小伙子一脸尴尬。人群散去他告诉记者,最怕被问两个问题,第一,干这一行的都是女老师,你怎么坚持到现在?第二,年纪也不小了,怎么不找个女朋友。
资金紧张,工作强度大,在郭小平看来都不算大事,她最担心的是康复中心的队伍建设。每年过年,郭小平都尽量跟每个老师拜年,住得远的就打电话。
年前,康复中心张老师说家里有点事要提前回去,春节郭小平特意给张老师打电话:“张老师,来年您能过来吧,您是老员工,给您加点工资。”话筒那边半晌才传来声音,“郭老师,对不起。我家亲戚在上海打工,一个月5000块钱,她介绍我过去。”这是郭小平最后一次跟张老师通话。
郭小平说,特教老师工资相对较低,有的人倾注一声心血也许不能让残疾儿童喊一声“老师”。最关键的是,没有相关部门为特教老师进行职称评定,特教老师在职业培训中的机会很少。昕艺中心目前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老师占50%,这都算老员工,大多数在工作两年左右选择转行,而对特殊儿童康复,工作3年只是一个具备初级康复教学能力的老师。“想留住人,靠的是成就感,再就是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