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障碍 心理无障碍 关爱无障碍
用手触摸盲文,感知未知世界
免费验配助听器
手语培训
免费白内障手术进村筛查
无障碍通道
今年28岁的王磊是位盲人,平时很少出门,唯一可以让他了解外面世界的就是身边的一台老旧收音机。“我也想上网,可是看不见,不能总叫家人读给我听吧。”说此话时王磊显得有些落寞。“有时我一天也许都不会说一句话。”王磊说,其实自己很想出去,也很想与人交流,去接触社会,“但我觉得自己与社会之间有了障碍。”王磊说,这让他有些害怕面对社会和外面的人。
残疾人最需要什么?在刚刚过去的“全国助残日”,记者随机对一些受访残疾人士进行了一次需求调查。调查显示:尽管目前残疾人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与条件明显改善,但“融入社会”仍面临许多尴尬。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与普通人相比,残疾人就业多是重复性、简单化劳动,收入相对要低;同时许多像王磊一样的残疾人渴望“集体活动”,但却缺少参与机会。而调查也显示,生活、医疗、教育援助需求也成为当下我市残疾人群体的首要目标。
那么,我市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处境怎么样?残疾人需要什么帮助?我们应该为残疾人做些什么?这些问题听起来简单,分量却是沉甸甸的。因为这些问题关乎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还有人的尊严……如何让残疾人追赶上时代的步伐,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障碍”令他们偏爱独处
采访中记者发现,因出行不便或经济等其他原因,残疾人大多蜗居在家,缺乏精神文化生活,而渴望“交流”也成了他们中的一个热词。
27岁的孙华是我市赛罕区某小区的一位居民,因幼时一场大病,双耳几近失聪。从聋哑学校毕业后,孙华学会了手语,虽然有了一个由老师和聋哑同学构成的“朋友圈”,但与社会的交流障碍却依然存在。“女儿、女婿都是聋人,他们的手语多数人看不懂。所以他们只与老师和同学们联系,很少与外人交流。”孙华的父亲告诉记者,“外孙由我们带,女儿、女婿与孩子几乎零交流。我们想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帮他们在与孩子之间、社会之间搭起一座交流的桥梁,可一直没找到。”
市民郭女士的儿子是位聋人。郭女士告诉记者,由于聋人与正常人交流比较困难,因此他们喜欢独处,有时也看看电视,可是不少电视节目都没有字幕和手语翻译,这让他们很郁闷。
“聋人由于交流存在障碍,信息无法准确传达,常常急得面红耳赤。”采访中,手语老师何静告诉记者,就医问题是聋人生活中最大的交流障碍之一。此外,聋人外出旅游时,由于景区几乎没有导游懂手语,大家只能用笔来“交谈”,费时又费力。“遇到紧急情况时,聋人报警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尽管110和119可以短信报警,但有些年龄大的聋人根本不会编发短信。”何静说。
那么,除了交流障碍,还有什么“障碍”会对残疾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呢?
“作为一座城市,不仅要有平坦的道路、顺畅的交通,也要有无障碍的出行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以方便残疾人出行。”双腿有残疾的小李告诉记者,自己经常会遭遇因无障碍设施不完善而带来的“尴尬”。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市在无障碍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可整个城市的无障碍水平仍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就像银行的自助设备,正常人可以轻松地登录网上银行,办理在线申请、生活缴费等业务。但对于我们这些残疾人,由于这些自助设备‘个头’高,我们坐在轮椅上够不着,就无法享受自助服务。”小李说起生活中的这些不便时,显得很无奈。“这些自助设备可选择英文版,但并没有无障碍版。对于视力残疾的人来说,这些设备也仅是个摆设。在自助银行里,取款机同样让坐轮椅的残疾人高不可攀。”小李说。
记者随后走访了市内多家银行、医院等公共场所发现,这些地方都没有手语窗口、没有为坐轮椅者设计的自助设备,自助设备也没有无障碍版。此外,公交站台、红绿灯路口也很少有语音提醒,残疾人想和普通人一样出行、办事还需要求助他人。
走出自己的世界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目前我市约有残疾人18.6万人,已办理残疾证的约有51586人,其中肢体障碍34160人、视力障碍6801人、听力障碍5390人、智力障碍5235人。他们走出家门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缺乏专门的助残志愿者,这些残疾人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65岁的马桂花和丈夫都是聋哑人。儿女不在身边的他们遇到事情,必须一边写一边用手比划着与人交流。他们向社区干部反映楼下的环境卫生问题,只有把社区干部拉到现场才能把事情说清楚。一位社区干部也坦言,社区有几个聋哑人,网格员和社区干部一直想上门和他们接触交流,可总找不到合适的“翻译”。
冯建华是我市某义工组织的一名义工,他与多名老人结对,经常陪他们去医院体检、去超市购物。但他坦言,目前他只服务过需要搀扶的老人,盲人、聋哑人还没接触过。他说,如果有聋哑人、盲人需要帮助,他也得找一个懂盲文、手语的义工来帮忙。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我市,懂盲文、懂手语、专门能和聋哑人顺畅交流的人还很缺乏。冯建华告诉记者,一般义工组织的服务内容是助老、助困、助孤、助学、助医、助残,前五大职能都有相应的义工承担,但专门的助残志愿者人数却不多。
王磊的母亲告诉记者,王磊其实特别想到外面到处走走,每次外出回来后,他的精神状态明显会好很多。“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有与他人交流、融入社会的心理需求,全社会应创造条件,只有让残疾人走出‘自己的世界’,才能融入‘大家的世界’。”心理咨询师王希这样认为。
然而,由于专业助残志愿者的缺位,让这“两个世界”的融合变得异常艰难。记者从市特教学校了解到,除了来校就读的聋哑人,学校也为医院、银行、公交、自来水、供电等单位培训过窗口服务人员,但人数不算太多。同时,学校懂手语的老师主要为本校学生服务,大量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还有些力不从心。
“公交线路牌没有盲文标识、手语电视节目少、红绿灯语音提醒少……”市政协委员、市残联副理事长董乌云说,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不断提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残疾人的出行条件,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信息无障碍建设仍旧薄弱,离残疾人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消除信息障碍,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待解的困难
“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医疗开销大,是很多残疾人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政府及社会一直在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大的保障力度,但目前而言,还不能完全解决残疾人的后顾之忧。
“找个满意的工作真心难!稍微有些技术含量的,能力却达不到。”腿部残疾的李峰在前段时间举行的几场招聘会上转了几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由于文化程度较低、行动不便等因素,残疾人一般很难就业。即使实现了就业,更多的也只是从事一些重复性、简单化的劳动,在收入方面很难与普通人一样。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虽然普遍得到改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取得一定进步,但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现状与残疾人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升生活质量,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作为市政协委员,董乌云在今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专门提出了《加强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提案。
“据统计,残疾人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收入的56.7%,普遍面临收入低、支出高的生活困境,40%多的农村残疾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据残疾人来信来访情况统计,生活贫困是其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董乌云认为,当前残疾人的首要困难就是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残疾人就业不充分是导致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董乌云告诉记者,《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在职职工总数的1.5%安排残疾人就业,但用人单位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现象十分普遍,从而导致城镇残疾人总体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缺少稳定的经济收入,“2013年,我市10357家征收残保金单位仅有186家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特别是农村残疾人普遍缺少生产资料,难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扶持,多数残疾人生活贫困。”
“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未能全面落实则是造成残疾人生活贫困的另一重要原因。”董乌云表示,目前,我市有16028名残疾人依靠低保维持生活,但提标后的低保标准对于残疾人依然偏低,低保边缘的困难残疾人仍未纳入低保范围,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个别地方甚至还未实现应保尽保。“国家规定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在有些地方未得到全面落实,残疾人参保比例明显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且筹资水平和缴费档次过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居家托养补贴和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虽已初步建立,但执行落实不够彻底,在各旗县区未得到全覆盖,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只能享受其中一项补贴。”董乌云说。
董乌云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残疾人生活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希望政府及社会能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将残疾人和企业双方需求有效对接,同时提供更多技能培训机会,提升残疾人就业竞争力。此外,希望真正能减少就业歧视,真正让残疾人在找工作和实际工作中受到更为公平的对待与尊重。”李峰的话里既显得有些无奈,但又透露出一丝憧憬。
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
31岁的江卓,是我市的一位志愿者,帮扶过许多残疾人。“在我看来,帮助残疾人群体需要加大社会保障力量。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还行,缺的是没有陪伴和居家照料的人。有位老人已经80多岁了,还要照顾60岁的残疾女儿。他担心的是,自己‘走了’之后,谁来照顾他的女儿。如果有更多的机构能提供人性化的托养服务或固定人员的帮扶对接,就再好不过了。”江卓说。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陈红艳则认为,过去,政府以经济方面的救助为主,而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实用性及使用率、残疾人希望参与文化及体育等诸多服务性方面需求关注较少。今后,助残服务应该更加精准化、个性化。
“既要通过强化落实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来促进残疾人就业,又要确保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协调。”董乌云认为,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全面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应狠抓《残疾人就业条例》及《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等法规政策的落实。”董乌云说,应引导用人单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避免出现用人单位以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替代安排残疾人就业现象出现;对农村残疾人扶持应当注重实效,根据农村残疾人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在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生产资料提供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扶助措施,加快提高农村残疾人劳动收入水平。
同时,董乌云认为,还应建立残疾人综合津贴制度。“直接提高残疾人的收入,有助于缩减收入差距,改善残疾人的生活,使残疾人普遍受益。虽然我市建立了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但制度运行还欠规范,残疾人受益面较窄,建议进一步规范运行。”董乌云说。
“继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确保残疾人应保尽保。”董乌云也建议,应把低保边缘的困难残疾人纳入生活保障范围内,重度残疾人可以单独、全额享受低保。在落实重度和贫困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对残疾人的个人缴费部分政府应给予补贴特惠政策,并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使非重度残疾人也可以享受相应政策优惠。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封顶线,通过医疗救助为重度残疾人解决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以下的费用。尽快出台建立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统一指导意见,实现残疾人护理补贴全覆盖,切实减轻重度残疾人的家庭负担。
近年来,我市也制定了多项措施,推动残疾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2014年,近3万名特困残疾人被纳入城乡低保。13144名重度残疾、多重残疾、一户多残和老残一体贫困残疾人享受到了每人每年360元或600元的生活困难补贴。投入资金555.5万元,帮助456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152.5万元,帮助886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投入资金90万元,使12517名乘坐公交车的残疾人、福利企业残疾员工和康复训练机构儿童享受到了每人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1771名残疾人领取了每人每年260元的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111名考取汽车驾驶证的肢体残疾人领取了每人1000元的驾照补贴。投入资金10万元,对30名患大病致贫残疾人进行了大病救助……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围绕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残疾人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
据记者了解,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残疾人托养服务手段和模式。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医院康复中心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开展托养服务,同时,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来源:塞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