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人们听力的小偷
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中心宋月光副主任医师介绍:近3年来,在该中心进行岗前体检的应届毕业生中,听力下降或存在噪声禁忌者屡见不鲜,约占体检总人数的1.5%左右,且该比例还有逐年上升之势。提醒年轻一族和常处噪音环境作业者,应注意不良的用耳习惯,加强个人防护。
案例
耳机族:长时间听音乐会伤耳
即将大学毕业的小张近日顺利应聘上某汽车制造公司,但在参加入职岗前体检,他却被检查出听力异常,最终未能被公司录用。小张从未患过耳疾,家族中也无耳聋的亲友,为什么会出现听力异常?医生仔细询问发现,原来小张酷爱听歌,很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损伤了听力。
提醒
宋月光说,噪声作业职业禁忌症包括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意味着,如果你在就业前听力有损失,达到一定程度,将会影响就业。
“生活性噪声也是导致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发生生活性噪声导致听力受损的风险日益加大。”宋月光指出,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12%-15%的青少年听力受到娱乐性噪声的影响。在长沙市疾控中心进行岗前体检的青年人群中,发现存在噪声作业职业禁忌症者达1.5%左右,这一比例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宋月光提醒,长期戴耳机,因近距离高分贝的噪声持久的刺激人体内耳,易造成内耳毛细胞损坏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生活性噪声耳聋,而这种听力的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建议市民使用耳机时,音量控制在以能听清楚为佳,时间不宜过长,要间断休息,出现耳鸣和耳背,应及时就医,并暂停使用耳机。
案例
工薪族:与噪声打交道得“防”
46岁的机械厂钻工老张近来发现自己耳朵越来越不听使唤,朋友跟他说话,扯起嗓子喊,他才能勉强听见。老张从29岁开始,就以手持打钻为生,常在城区揽一些上门打空调孔、通风孔的活。后来,他又在机械制造公司做了十余年钻工。经检查,老张原来是患上了职业性噪声聋,这与老张长期在嘈杂环境下工作,但却不注意耳朵的防护有关。
提醒
“职业性噪声聋,是因长期接触噪声刺激所引起的缓慢进行的感音神经性聋,它有别于由一次高强度脉冲噪声瞬时暴露所引起的急性声损伤,如爆震性聋。”宋月光介绍,噪声作业是指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小时/天或40小时/周噪声暴露等效声级≥80分贝(A)的作业。作业场所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80分贝的接触人员均应接受噪声作业职业健康体检。
宋月光提醒,劳动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怀疑听力受到损害:下班后耳朵仍有嗡嗡声;和人交谈时,觉得声音变小或听不清楚;别人发现你说话声音变大;听不到门铃或电话声;听音乐时觉得音质有改变;习惯把电视或收音机的音量调得十分大。
相关新闻
远离噪声聋关键在预防
长沙晚报讯(记者匡春林)目前,引起职业性噪声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接触时间、噪声强度与性质、工作环境因素和个人身体情况等。宋月光提醒,一般来说,在噪声环境里工作的时间越长,听力损害程度越大;频率高、强度大对听力损害严重;狭窄的工作场所比开阔的工作环境易受损害,距离噪声源越近,越易受损害;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易受噪声损伤,体弱者比强壮者易受损害,曾有感音性聋或中耳炎疾患者较易受损伤。
“对于职业性噪声聋,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药物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关键在于预防。”宋月光提醒,噪声作业者应每年定时进行听力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听力异常。早期如有4000赫兹听力下降而无自觉症状者,休息数日或数周常可自行恢复,并服用维生素B1、维生素E,严重者,可用血管扩张剂、高压氧等治疗,如治疗无效可戴助听器。
此外,建议改革工艺,控制噪声源,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强噪声的设备;对工艺过程允许远置的噪声,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设法提高机器制造的精度,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和摩擦,减少机器振动,降低生产性噪声,工作场所合理配置声源;控制噪声转播途径,采用吸声、消声方法控制噪声转播;因各种原因,生产场所的噪声强度暂时不能得到控制,需减少暴露在噪音作业的时间,同时正确戴个人防护用具(如耳塞、耳罩、帽盔),并定期接受听力检查。如果长时间连续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尤其应该进行个人防护。
链接
哪些职业易诱发噪声聋?
机械加工、制造工种,如下料、剪切、锻造等;金属表面处理工种,如抛光、喷砂、清理;煤矿及其他矿山开采,包括凿岩、爆破、掘进等;纺织服装工种,包括轧花、纺纱、织造、制条、染整等;热电工种,包括碎煤、球磨、汽机发电、司炉等;水泥制造,如破碎、研磨;公路、铁路、水利建设等,如开凿隧道、爆破;建筑建材工种,如石料破碎、碾磨、凿岩、钻孔、打桩等。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