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首家聋人主题文化餐厅实现聋人创业梦

  •  
  • 浏览次数: 130
  •  
  • 发表时间:2015-06-1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徜徉在热闹的烟大步行街上,一家窗口挂着热腾腾、金灿灿的港式烧鸭,橱窗后的大师傅露出和蔼笑容的茶餐厅,在诸多门店中格外醒目,踏进店里,却安静得几乎听不到半点声响,当你疑惑时,却看到服务生向你微笑着比着手势。这家名叫“爱加倍茶餐厅”的饭店里是烟台市第一家全部由聋人人担任店员的主题餐厅,自2011年5月底开业至今,从当时摸着石头过河时常亏损,到如今客流稳定收支保平,无声的热情如何征服港城挑剔的食客?年仅26岁的店长杨莉,讲起了和聋人人们从头艰苦创业的点点滴滴。

  从手语教师到茶餐厅店长

  “我大学时候学的是手语翻译专业,虽然多数人认为是边缘学科,但就业形势却非常不错,同学们毕业了也基本都有了稳定工作。”最初在山东省爱聋手语研究中心入职的杨莉,从未想到还不到一年,自己就要接触陌生的餐饮行业:“研究中心的林勉君老师和我虽然都在教给聋人人手语,但这只是给了他们和外界沟通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我们做的调查问卷发现,绝大多数学会手语的聋人人就业仍存在各种困难,于是就萌发了开一家实体餐厅的想法,为聋人人创造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

  在老师的鼓励下,杨莉决定接受挑战,出任茶餐厅的店长,可作为店里最年轻的管理者,杨莉不但要随时和店员们用手语沟通,还要事无巨细地管理店内各种琐事:“店员们每周可以休息一天半,上班在9个半小时;而我只能休息一天,每天基本上要工作12个小时。虽然我学手语出身,但正常人的身份却让我迟迟很难进入聋人人的世界,遇到受委屈或者经营不利的情况,不止一次地打过退堂鼓,但每次想放弃的时候,我面前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大家温暖的笑容———我辞职了可以找一份正常人的工作,可是他们呢?”

  在茶餐厅找到家的温暖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虽然人人都下过馆子,可是要把采购、烹饪、服务等多个环节衔接得当,难免眼高手低。杨莉回忆起开店之初冷冷清清的人气时感慨不已:“店员无法和顾客用语言沟通,虽然对方很善解人意,但一来二去沟通的时间依然不短,也影响了上菜效率。”而后厨的手忙脚乱也曾吓坏过初出校门的杨莉:“一次厨房的燃气设备故障,突然起了很大的火苗,我被吓得手足无措,但几个聋人人师傅勇敢地扑上去用锅盖阻燃、用湿毛巾灭火,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他们是用真心投入到这家尚在襁褓之中的餐厅里。”

  50岁的魏江是餐厅内唯一能稍微发出声音的聋人员工。进入餐厅之前,他做过27年的防盗门修理工,虽然工作很努力,但每次部门提升优秀员工时,上司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的名字,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店内其他员工身上,制造业、食品业枯燥的流水线员工生活,挣来的微薄工资虽然能养家糊口,但对身份的不认同,却每每令他们一肚子话烂在心里,却有口说不出。

  然而在餐厅里,魏江却是笑得最多的一个,他不但热情地用手语告诉初来的客人如何选择餐厅的招牌菜,甚至还自告奋勇给客人们教手语,几乎每一桌魏江负责点单的客人,都学会了比出“谢谢”、“好吃”的手势,而在餐厅门厅、走廊等显著位置,挂着的不是明星海报,不是趣味漫画,而是一张张手语手势提示图。甚至连餐厅的摆件都是代表着各种手语词汇的大手,别样的陈设,也令顾客在就餐之余主动和店面、店员合影,人际传播的口碑,带来的正是愈发明显的客流。

  无声沟通更需贴近心灵

  十几名店员的规模,对于一家两层楼的小店略显奢侈,但杨莉却珍惜每一位慕聋人人主题餐厅之名而前来“投奔”的同事,更没有因人力成本降低餐厅的菜品质量:“以招牌烤鸭为例,鸭子和腌料都是从香港空运而来,上架挂炉前,师傅要给鸭子做15分钟的‘全身按摩’,确保鸭肉松弛入味。”而在服务上,杨莉也想出了不少妙招:客人不懂手语,就在菜品后留出空白栏,让客人打钩或填写数量;顾客里有大批“刷手机”的学生,就给餐厅开通了微博,随时把最新的菜品和优惠资讯发布上去。“即便再难,也会想办法保证所有员工的工资。”这是杨莉接受采访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而杨莉的坚持也感动了不少人自发加入到这个充满爱心的创业团队中:在烟居住多年的韩国友人朴忠满的太太是韩国的手语翻译老师,听到这家餐厅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前来应征,而且是不拿一分钱的“义务劳动”;90后接待员张新茹和杨莉一样是手语翻译专业出身,当年因为看到超市店员错把一位聋人人当成小偷,才决定报考手语专业,她朴实的话语代表的正是整个聋人餐厅员工的心声:“每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让所有聋人人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来源:烟台晚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聋人 烟台 餐厅 创业 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