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升格本科院校:特教大爱 振翼无声

  •  
  • 浏览次数: 129
  •  
  • 发表时间:2015-06-26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全国唯一独立设置、为残疾人培养师资的高职院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5月21日挂牌。升格也许只是一个符号,这背后是一种肯定与鼓励。站在崭新的校牌下,师生有的笑逐颜开,有的激动流泪。记者置身其中,心里五味杂陈。33年了,这所学校从中专到大专终于升格到本科,这意味着残疾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走进特教师院,面对特殊的人群,学校育心、育善、育美的教育方式让人感动、震撼。如果说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那么做特殊教育的好老师,这份仁爱之心显得更加厚重。

育心:功成不必在我

面对学校的揭牌,59岁的丁勇教授背过身悄悄抹了一把泪,“我们的孩子终于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了”。15年前,丁勇作为江苏省教育厅的一名处级干部被任命到当时还是中专的特教学校担任校长。从校长到院长再到书记,他陪学校经历了两次升格。揭牌仪式上,这批即将退休的老同志无不动容。

任教27年,全国模范教师施莉萍用一生践行特教诺言。作为心理学专业的老师,除了教学科研,施莉萍最常出现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怕学生跑空”,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她都在咨询室等着。2014年2月,被诊断出胃癌的消息把施莉萍的生命向终点推去。施莉萍走后第一个清明,扫墓的人排成长龙。此时,丈夫姚见东正在安徽一所小学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同为特教师院的老师,姚见东说:“完成妻子生前的事业,或许是对她最好的告慰。”

记者感言:“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为学校发展默默付出的何止这两个人,谢明、杨运青、张其龙、蒋云尔、方仪……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南京特教师院的一代代老师抱着对教育的理想,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特教事业。

育善:以师德为根脉

走进图书馆,由不同语言、字体绘制成的一百个“爱”字拼合而成的“百爱墙”映入眼帘。一批批特教老师,践行着爱的诺言。

建校之初,盲文教师李泽慧去乡下招生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一个孩子躲在猪圈旁的草垛里,酸臭味扑鼻而来。原来,孩子患先天性白内障,母亲去世,父亲丧失劳动力,靠政府的救济金过活。李泽慧二话没说把孩子抱回学校,教他走路、识字、推拿。“我们教给孩子的每件小事,都可能改变他们一生。”如今,那个孩子已成为一名推拿师。

在学校脑瘫动作实训室,脑瘫儿圆圆在宗尽炎老师的搀扶下慢慢站起来,扑向奶奶的怀抱。在此之前,圆圆只会爬行。宗尽炎告诉记者,她于2002年赴重庆学习脑瘫平衡疗法,回来后开办这个实训室,免费对社会开放,如今来训练的患儿络绎不绝。

记者感言:“今天的师德水准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当下社会,教师失德行为屡见报端,极大败坏了教师形象。而南京特教师院的教师面对有缺陷的孩子,无私付出自己全部的爱,在师德面临道德考问的今天,绽放出极为可贵的师德之花。

育美:爱是最好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在格物致知中传承文化,肩负服务社会的责任。特教师院的学生不全是残疾人,但他们毕业后面对的全是残疾人,所以更需要爱心和耐心。

校友葛华钦可谓是乡村教育家。29年前,他毅然放弃小学副校长的职位,投身特教事业。他与残障孩子同吃同住,白天做老师,晚上当爹妈。他说:“孩子们虽然生理残疾,但教育不能残疾。”葛华钦向当地政府申请300亩荒山,办起南京溧水特殊教育学校,并首创“教育—培训—就业”办学模式,在教给残障孩子种植和养殖技能的同时,基地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如今,学校毕业的452个残疾孩子已有90%成功就业。

特教老师永远无法“桃李满天下”。弱智专业老师王辉告诉记者,特殊教育是跟班教育,9年才带完一批学生,一生也只能教五十多个学生。但看到每个孩子学会走路、讲话、唱歌,就是莫大的幸福。

记者感言:“爱是最好的教育”。南京特教师院以“大爱”的灵魂塑造人,其育人实践是对大学精神的生动诠释,当之无愧可以成为大学发展的精神高地。



    来源:中国特殊教育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南京 特殊教育 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