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者3岁前训练 发音清晰率可达90%

  •  
  • 浏览次数: 62
  •  
  • 发表时间:2015-06-2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惠耳听力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杭州聋儿康复中心在我市举办首届听障儿童家长经验交流会。从事言语康复及嗓音治疗工作近10年、浙江中医药大学言语听觉科学博士肖永涛指出,3岁以前是儿童“听觉”发展的黄金期,一旦长时间不用听觉,大脑会将原本应负责“听觉”的功能放弃。因此听力干预越早越好,听力干预要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和设备。

肖永涛指出,儿童学习存在“听”和“看”两个途径,听力损失儿童往往会优先选择“看”而会忽略“听”,较晚发现听力损失、较晚接受干预的孩子表现得更为明显。特别要注意纠正孩子的“看话”现象,否则听觉功能不会很好发育。

目前,新生儿听力残疾患病率大概为千分之二。学前阶段属于抢救性康复阶段,一般来说,患儿在三四岁前进行训练,其发音清晰率达90%,五六岁时再进行康复就只有80%的发音清晰率,七岁后语言基本很难清晰,只能通过手语、书面语进行沟通。

科学、系统的言语呼吸训练和发音训练,将会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儿童言语障碍的产生,为清晰的言语表达提供必要的生理功能保证。

在进行训练时,首先强调口舌操的重要性,如伸舌头、卷舌头、咬舌头、顶腮、顶齿、张嘴巴、翘嘴巴、咬唇、鼓腮、打嘟等。

其次是呼吸训练,必须让患儿学会运用呼吸控制气流。如果某些患者的程度较重,不会进行吹气活动,则可采用口鼻呼吸分离训练,帮助患者控制气流如何从口中呼出,如何学会吹气球、吹泡泡。

如果患者能够吹气,但气流少而弱,吹不动纸条,此类患者须进行增加肺活量的训练,可以结合蹲起、跑步等体育锻炼,采用用力呼气训练、呼气控制训练和唱音训练,增强患者的肺活量。

最后,还必须加强音位强化训练。声母音位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能够用该音位进行准确交流。必须通过音位强化训练,模仿各种日常情景中对于该音位的运用,在日常的情境中强化目标音位,可以帮助患者将所习得的目标音位更快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专家指出,听力也是“用进废退”,佩戴助听器可以帮助恢复部分听力,但佩戴助听器也有很多讲究,尤其是儿童,3岁前最好就要佩戴,积极刺激听觉。购买助听器要试试是否有噪音,佩戴时要有专业的听力技术人员对助听器进行调校和指导,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



  来源:泉州晚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