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语训助聋儿开口说话
从2011年以来,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对聋儿实施听觉言语训练,4年来,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聋儿康复体系。到今年为止,学校已在全州范围内训练了6岁以下的聋儿数十名,在老师的辛勤努力下,聋哑儿童开口说话了,一些聋儿已经康复,进入了普通幼儿园、小学学习,回归了社会。
奶奶陪孙女一起学
今年已经4岁的小陈出生在建水县官厅镇谢租村,两岁以前一直不会说话,这下可把她的父母急坏了。
“小陈还有一个哥哥,她的哥哥不到1岁就能开口说话了。小陈两岁了,却始终不会开口说话,孩子她娘很自责,全家人都认为,小陈就是一个哑巴。”小陈的奶奶杨琼英说。
杨琼英告诉记者,两岁过后,小陈在母亲的带领下到昆明检查,诊断结果是小陈的左耳听力完全丧失,右耳听力损失了85分贝,属于中度听力损失,这就是小陈一直以来不能开口说话的原因。
去年年底,一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小陈送进了州特殊教育学校语训班,由于家庭的特殊性,家长配合语言训练的工作落到了奶奶的身上,两鬓斑白的老人一时不知道对这项工作是接受还是放弃的好。
“奶奶,请您看一看您的孙女,多么可爱,难道您忍心让她永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吗?您有困难,我们老师会帮助您的,让我们一起来帮助这个孩子,别再犹豫了。”回忆起刚到学校时老师鼓励的话,杨琼英说是学校给她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从那以后,每个月都有7天的时间能在语训班教室里看到我们祖孙俩的身影,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高温酷暑,从不间断。”杨琼英说。
配合老师的训练,小陈的奶奶得自己先学发音。为了发准一个音,奶奶没少花时间,翘舌音如zh、ch、sh、r,要求舌尖推向硬腭的前部,舌头不听使唤了,杨琼英就八遍十遍地训练。
“如果我自己的音都发不准,那么如何来教孩子发音呢?”杨琼英说,“从学校回到家里,就不停地教孙女做舌操——闭上嘴,让舌头在口腔里转动,时间长了,舌头受不了牙齿的摩擦,就教她数数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发声。”
半年后,在老师和奶奶的共同努力下,小陈终于开口说话了,她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听了这一声“妈妈”,小陈的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
采访结束的时候,带着助听器的小陈举起小手,小声地对记者了一句:大伯再见!
让聋儿听清楚说明白
州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普云辉介绍,耳聋的孩子往往都具有语言能力,但长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就会使语言能力丧失,致使一辈子难以开口成为一个残疾人。因此,对聋儿进行语言训练,关键在一个“早”字,一般3岁至6岁是最佳时机,只有早期干预才有可能使聋儿开口说话。因此,学校根据聋儿接受康复训练的程度,每个月都会让聋儿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学校接受训练,训练课分为集体课、单训课,单训课就是一对一的训练。
说起语训老师的教学方法、孩子的康复训练情况,普云辉如数家珍。在聋儿开口说话的背后,是语训老师的爱心、责任心。
普云辉介绍,聋儿言语康复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训老师要根据每个聋儿的不同情况(听力、智力、年龄)制定不同的语训计划,以“学说话”为主线,结合日常生活,帮助理解说的内容,同时进行发言、纠音练习。
聋儿开口说话,吐字清晰是与人正常交往的基础,因此,保证每一个音的准确性是关键。为了发准一个音,老师要花费一两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手把手、面对面反复练习,嗓子哑了,咽喉肿了,吃点药,继续练。有时孩子出现急躁情绪,不愿配合,老师就及时引导、启发,调整孩子的情绪。同时,老师想方设法设置游戏,扮演不同角色来提高聋儿学习说话的兴趣。
“语训老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每一个聋儿尽早开口说话。”普云辉说。
来源:红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