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手语是对聋人的莫大鼓励
手语是聋人的母语,但这却没有得到社会认同,一些家长甚至不准自己的听障孩子打手语,逼着聋人开口说话,而事实证明只有很少的聋人能恢复说话的能力。
聋人上课不用铃声,用闪光
在展览现场,很多路人参观聋人作品,询问聋人用品的用途。其中,一张“导聋犬”的照片引起很多人的兴趣。爱聋手语研究中心负责人林勉君不断向大家解释,导聋犬像导盲犬一样是专为听障人士服务的特种工作犬,它们会在有人敲门或门铃响时,提醒聋人来客人了,也能提醒聋人钥匙掉了。林勉君告诉记者,目前港城还没有导聋犬,中国也很少,所以很多市民还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记者在活动中了解到,聋人家庭用的不是普通门铃,而是闪光门铃,有人来时,屋内门框上的灯会连续闪烁。同样,聋哑学校用的也是这种闪光铃。
记者注意到,在爱聋手语研究中心自制的一组手语图片前驻足了很多市民。其中一组图片是“吃惊”的手语:双手拇指、食指相捏,置于眼角处,然后突然张开,同时眼睛睁大,面露吃惊神情。“看上去手语挺有意思的,表达起来也很形象,要是我们健听人愿意花时间学一学,还是可以跟聋人朋友简单交流的,至少能基本明白他们想说什么。”一位正在学着比划的市民如是说。
因为天气原因,手语演出活动搬到了室内。不同于一般演出的吵闹,除了手语翻译员为健听人翻译的声音,手语演出的现场非常安静。聋人和健听人相互配合,上演了“勇敢的梦想”、“真心英雄”、“星星你好”等手语歌及“扇子舞”等舞蹈及“你比划我猜”的手语游戏。
聋人的第一语言是什么?手语!
为强化聋人对手语的认同感,爱聋手语研究中心在此次“聋人节”活动中,特别在回答问题环节设置了“聋人的第一语言是什么?”的问题,希望通过这种宣传活动,让聋人自己、聋人家庭和整个社会接受手语是聋人的母语,鼓励聋人自由地通过手语来沟通。
目前,很多聋哑学校都会设置语训课,希望通过反复练习让聋哑孩子开口说话,但事实证明只有很少的聋人能够恢复说话的能力。其实,不只是聋哑学校,很多听障孩子的家长也会四处求医,寄希望于恢复孩子的听力,让自己的孩子像健听孩子一样用嘴说话,他们甚至会为了发展孩子的口语禁止孩子打手语。
林勉君说:“家长的这种做法,将很大程度加重聋哑孩子的自卑感,将自己视为社会的边缘人。” 即使通过学前教育及低年级教育阶段的听力和口语训练,聋哑孩子拥有了一定口语的基础,随着知识量的扩充,他们有限的口语水平也很难完整表达他们的想法。用口语交流的困难会挫伤他们与人沟通的积极性,不利于聋人与社会的融合。
健听人的一个简单手语,都是对聋人的莫大鼓励
据了解,现在很多城市的公共服务部门都没有手语翻译员,这给聋人带来很大不便,尤其是就业和看病。因为沟通障碍,聋人很怕去医院看病。在去医院之前,他们都会提前把病症详细地写在纸上,带给医生看。但是很多聋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很难用文字准确描述自己的病症,他们在看病时很紧张,既怕自己没说清楚,又怕后边排队看病的人等的不耐烦。
记者了解到,目前爱聋手语研究中心经常安排手语老师,在医院和一些市政单位开展手语培训,还在部分学校开设手语选修课。林勉君说,残障人士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卑,聋人也不例外,如果健听人能够学一点手语,哪怕只是对他们打一个简单的“谢谢”,都会是对他们莫大的接纳和肯定。
来源: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