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助残服务项目"为青岛听障人士提供服务

  •  
  • 浏览次数: 37
  •  
  • 发表时间:2015-10-13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今天的主题课是健康知识和自我快乐,大家要懂得知足常乐。”贾晓慧向记者翻译聋人志愿者教师宫剑仑的话。日前,“新市民之家”内举行了每周一次的 “龙鹰沙龙”活动,沙龙由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与市南区残联(聋协)联合开办,是岛城首个专门为听障群体提供分享、学习、交流的互动平台。狭小的教室挤满了人,很多没有座位的只好站在教室后面上课,两个小时的沙龙活动,大家意犹未尽,在新市民之家门前的小空地上“聊”了许久,才各自离开,相约下一周相聚。

  ■探访

  无声世界里充满热情


  在新市民之家一间不过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40多名聋人围拢在几排桌椅前后,仔细地“听”着一堂健康知识与自我快乐的主题课。市南区聋协主席宫剑仑在小黑板上写下当天沙龙课堂的几个主题,宫剑仑向大家介绍各种健康常识和自我情绪调节的小窍门,小教室里除了偶尔发出几声略显嘶哑的 “说话声”,整堂课几乎在无声中度过。

  61岁的张秋菊也是沙龙的志愿者之一,她平时特别喜欢做一些剪报,拿到课堂上跟大家讲最近发生的新闻,大家都很喜欢她。贾晓慧一边翻着张秋菊集报的册子,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是养生知识,这是生活小窍门,还有一些旅游指南、外出注意事项。”

  ■缘起

  手语角里爱上志愿服务


  贾晓慧是“龙鹰沙龙”的创办者和志愿者之一。提起手语志愿服务,贾晓慧说,她从2006年初次参加志愿者活动,2007年4月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萌生了学习手语的想法,开始到青岛大学附近的手语角学习手语。在贾晓慧看来,聋人虽听不见,但同样渴望学习,渴望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渴望社会交往。2010年,贾晓慧取得“心之言”高级手语服务资质。2008年,贾晓慧担任奥帆赛社会志愿者、残奥帆赛手语志愿者期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聋人朋友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手语志愿服务,获得了聋人朋友们一致的好评。

  随着与聋人接触的时间增加,成立更为专业的聋人志愿服务团队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2008年年底,贾晓慧和朋友们共同组建了青岛“心之言”手语志愿者服务队,为岛城的聋人提供志愿服务。

  ■发展

  搭建与正常人交流平台


  贾晓慧已经在岛城做了7年的手语志愿者,今年5月份她创办的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启动了 “聆听吾声——阳光助残服务项目”,项目涵盖“聆听吾声”、“快乐手语时间”、“游青岛 学手语”三个子项目。“我们想构建一个让聋哑人和正常人沟通交流的平台,打破大家对聋哑人的固有思维,不求优待厚待,只希望能够平等对待。”贾晓慧还组建了两个“聆听吾声”的微信群,“平时有什么事儿都在群里联络。”据了解,目前两个群加起来已经有将近160人。

  贾晓慧说,志愿者活动给聋哑人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让更多志愿者了解聋哑人世界,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乐意参与到其中。

  ■培训

  为手语志愿者传授更多专业知识


  上周日服务中心的聋哑人和青岛大学的志愿者一起参观了博物馆,“下午在青医还有活动,组织聋人讲自己的故事。我们下一步打算与高校合作,组织聋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学生们一些启发。”贾晓慧说,“聆听吾声——阳光助残服务项目”既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公益活动,也是给手语培训提供机会。“快乐手语时间”——手语培训活动中,聘请听障人士教授手语,通过游戏或小节目的方式传播手语技能,让社会大众在快乐中学习手语,通过层层深入学习,培养选拔一批手语翻译人员,日后为听障朋友提供手语个案服务。

  同时,“心之言”手语志愿者服务队还会定期邀请专业人士为大家传授包括安全、急救、新媒体等综合方面的知识,让志愿者们掌握多项技能,更加专业。

  ■收获

  聋人志愿者跨国结情缘


  今年53岁的许斯尼,他的家乡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此前在当地一家机场从事机械维修工作,而李玉新女士今年58岁,两个人都有重度的听说障碍,在互不相识之前,两个人在各自所在城市的聋哑人组织里协助做一些志愿者工作。7年前,在一次手语学习公益活动中,两个人在网上相遇了。随着两人感情的不断升温,今年4月12日他们在青岛举办了婚礼。



    来源:青岛早报

  许斯尼和李玉新现在都是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许斯尼教大家国际手语,“李玉新是总翻译。”贾晓慧笑着说。她拿出一沓许斯尼的教学笔记,上面标注着汉语、土耳其语和英语的单词写法。许斯尼很高兴地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会不小心打断贾晓慧的讲话,李玉新就会用手轻拍他的胳膊示意他。

  ■期待

  急缺手语翻译志愿者


  “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缺乏专业志愿者。”据了解,青岛市的聋哑人士有8万多人,除了聋校的老师,在全市范围内具备专业手语翻译能力的志愿者不过10人左右,而他们几乎都是不收取任何酬劳的义务服务。“来学习手语翻译的志愿者很多,但是能坚持下来的很少。主要是他们不从事相关行业,慢慢地也就没兴趣了。”贾晓慧惋惜地说,目前,主动来学习手语翻译的人主要来自大专院校、窗口单位、医院门诊、公检法机构等,尤其大专院校,大都设有手语社(爱心社)这样的学生团体。每年新学期开学后,不少大学生加入到手语的培训中,可往往人越来越少,“如果起初参加培训的人能达到100人,那么最终坚持下来学习的不过10人左右。”贾晓慧说。

  据了解,要做到非常熟练的手语翻译至少要经过一年以上的专业学习,并且通常就业的地方都是非营利性的机构,如福利院、特殊学校等,这也是我国手语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缺乏专业的手语翻译,给聋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比如去银行办事,没有给聋人专门设置的窗口。”贾晓慧说:“我们现在也尝试着跟银行沟通,希望解决这个问题。”据悉,在文化、医疗、社会保障、体育、商业、社会服务等各个行业,手语翻译人员的缺乏,使得听障人士难以实现与外界的有效沟通。譬如,因为与医生沟通不畅,聋哑人通常不愿去医院看病;由于向民警问路很费力,聋哑人的出行困难也不少……“大家希望能够得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平等待遇。”贾晓慧表示,学习简单的手语,或者在一些窗口行业配备一定数量的手语志愿者,对聋哑人而言,就能更方便、更自信地参与到正常人的生活中,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青岛 阳光助残 听障 聋人 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