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学】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举行
纵观近十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其中最快专业当属听力学(听力学的服务人群快速增长,听力学的专业队伍的迅猛递增和听力学专业教育的正规招生—听力及言语康复学已成为二级学科),未来十年发展潜力最大的将仍然是听力学。那么在这种大趋势之下,我们听力人应该积极投入和奉献到听力学未来发展中去,那我们的努力如何才能让听力学未来发展更有利和更快速有效?是我们摆在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黄治物教授将在大会期间通过“中国听力学创新理念和未来发展”的15分钟专题报告来和全国听力学同仁共同思考。
报告主体摘如下:
1是什么一直在推动中国听力学的发展?
中国听力学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通过对我国听力学的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将我国听力学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启蒙时期(20’s—70’s代);2、蕴育成长时期(80’s—1999年);3、快速发展时期(2000—2019年);4、迈向辉煌时期(2020年—);对我国听力学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从需求、理念、动力、从业人员和学科内涵的演变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是什么并如何推动听力学发展?
2创新理念与未来听力学发展
任何发展离不开创新理念,未来中国听力学的创新理念在哪里?
作者通过研究“听觉—环境生存进化论”,并阐述听觉促使语言的出现,人类对音乐的欣赏(听皮层的精细功能—改变大脑—改变人类的行为),现代人类听觉+情感,构成人类听觉-语言-情感沟通的无限性。试图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待当今听力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并分析如何形成听力学科大格局。
作者同时从听力学教育,谈到听力学文化的建设,以及听力学文化基因的构成和传承角度来阐述如何去努力形成听力学的创新理念,以推动中国听力学的快速发展。
3听力学未来方向性问题
(1)由于听力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和延伸,毋庸置疑需要重新定义听力学及其作用(内涵的延伸);
(2)以改变提供以听障患者为中心的听力服务模式为主导,将出现为更多群体服务的不断创新的听力学健康服务新模式;从听力诊断迈向听力学诊断,从听力服务走向听力学服务。听力学是否会成为特殊类型的医疗服务类机构。
(3)大健康概念的提出,如何在大健康领域提供听力学服务?以及听力学服务的权重问题;
(4)互联网以及交通发展,时间和空间的缩短,使得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内听力学服务的可及性和可承受性得以实现;
(5)听力新技术及康复手段的多样性,患者具有更多选择性。最佳选择和最佳效果的获得与评估问题将凸显出来。
4听力学未来发展挑战性问题
(1)对传统声音及言语感知途径思路的挑战
1)围绕“传统听觉传导通路”思路【听觉器官再生技术;听觉辅助技术;其他】
2)听觉传导通路以外的声音及言语感知途径【可穿戴的声音及言语“感知”或“识别”设备(视感、体感及其他;脑机链接——人机对话;听觉的外延——脑科学及其他】
(2)技术创新
1)可穿戴设备;可穿戴的声音“感知”或“识别”设备
2)互动式体验,借助智能手机的互动式助听器调试
(3)听力问题的早期发现:听力筛查(新生儿、儿童和老年人),自助式或互动式筛查系统的诞生
(4)听力诊断:仍然面临很多无法确定和诊断的听力相关疾病
(5)干预效果评估:仍然无法结合患者的看法和态度,甚至情感的感觉来解决听力疾病问题
(6)听力学专业服务如何跟进互联网和移动医疗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