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摄影家许灿:用黑白语言书写历史

  •  
  • 浏览次数: 142
  •  
  • 发表时间:2015-11-23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许灿的传统胶片暗房。
许灿DIY各类规格大画幅相机。
许灿大画幅摄影作品《老街靓影》。
许灿大画幅针孔系列摄影作品《威马逊·翁田祭》。
在无声世界里,许灿在用眼睛和相机倾听世界。

  
许灿大画幅摄影作品《神坛》。

  

  10岁因耳聋而失学,12岁开始摸索冲印照片,14岁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海鸥203折叠相机。

  他用黑白语言书写历史,纪录了海南从建省到腾飞的点点滴滴,有世俗繁华的史诗,也有对锦绣河山的颂唱,像是一部无声却又丰富的电影。

  虽然耳朵听不到,但可以从很多镜头中看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听到他全身血涌的呼啸之声。

  他是许灿,他是网络里的红人,他在天涯社区有个著名的ID“天涯浪客”。

  玩出来的摄影家

  与其说许灿是个摄影师,不如说他是个“玩家”,他喜欢玩,玩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东西,也是玩,他才与摄影结缘。

  1970年,许灿看到表兄印相片,12岁的他非常好奇,就从《十万个为什么》查到印相片的原理,得知冲印照片的大致步骤,便依样买了显影粉、定影粉,用大碗配好,找来一只木箱和二只灯泡做印相箱,用红领巾包灯泡当安全灯印相。没想到,居然印出了相片。后来,他又自制了放大机。

  十几岁少年的感知功能是全息的,这就好比崭新的电脑,下载功能、搜索功能、反应功能都是一流,他以一个少年的眼睛看世界,他对眼前的世界好奇、动心、热爱,浑身都是镜头,年轻的新手玩摄影,自然是兴致勃勃。

  这些兴致盎然,既是许灿与摄影的“一见钟情”,也是他开始DIY相机的“一箭双雕”。1979年,在一位业余美术爱好者的鼓动下,约20岁的许灿,开始走向摄影创作之路,接着便在海口市举办的一次五四摄影赛中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关于这次得奖,还有一个趣闻,市团委告诉许灿他一个人得奖太多不好,于是他“便大大方方让出一个二等奖” 。

  那时玩摄影很不容易,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一卷彩色胶卷并冲印的费用,也恰好那时的他崇尚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生活的瞬间就成了他喜欢表现的对象。所以,按下的每一次快门都格外谨慎,许灿自我调侃道,“就得像‘狙击手’一样:你必须一枪令中,因为你只有开一枪的机会”。

  此后,“一枪中的”的许灿,逐渐在摄影圈声名鹊起。凭着一台理光CR5,相继荣获“1984年广东省首届艺术节群众摄影最佳奖”、“1984年广东省职工影展三等奖”、“中南六省大江南北影展”、“第三届中国特区摄影展铜牌”、“海南省十佳青年摄影家”称号等等,还数次在广东、海南举办影展,更是多次上过《摄影之友》《大公报》《南方周未》《羊城晚报》《海南日报》等报刊媒体……

  许灿向记者展示八十年代的老报纸,那时的报纸还是竖排文字,报纸上的他风华正茂。“当上专业摄影师后,我有了更好的相机,却再也没有业余时的那么好的运气,也许,当上专业摄影师后,没了业余那种朝气。”许灿说的时候,稍微有点英雄迟暮的感觉。也许,人在十几岁的年纪,才更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只是,十几岁干的事,多半是不自知的,好也好在不自知。按照西方人的说法,这是上帝让他做的,这是上帝给他的天分。

  断臂的维纳斯

  许灿显然是有天分的。小学三年级时,许灿因双耳失聪而失学,不能够像正常孩子那样学习文化知识,后来,父亲见他喜欢摄影,便送他一本当时非常稀罕的摄影书——1957年版的陈怀德著《摄影入门》,仅凭着小学三年学到的“学问”勉强“摸索”下去。正是这书让许灿掌握了更多的摄影技术知识,有很多字看不懂,没有人教他,也不能系统地学习,只能“连想带猜”地看。于是,遇到不懂的字,就随便起一个音,久而久之,很多字就这样让他“啃”下来了,以至于现在有些“字”的发音,他说了,别人也听不懂,经常被误认为是马来西亚的归侨。

  先天加后天,这也造成了许灿语言表达上的障碍。或许正是这种障碍给了他超乎常人的敏锐度,使他更容易捕捉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许,对于他而言,特殊的身体条件早已成为思维的一部分,“我的记录片是生活的瞬间,可以不用文字能看懂的”,他告诉记者。换言之,正是这特殊的、在别人看来可能是缺陷的特质才成全了他的摄影天赋。

  他近乎偏执的迷恋大画幅与胶片,“玩大画幅需要心态不浮躁,静下心来才行,我外拍跑一天也可能只拍一张,也可能什么都不拍,这是个心态问题”,他认为,摄影打动人的有内容,也有形式和细节,大画幅在于细节见长,如亲临现场。胶片则能更好地表现大画幅的丰富的细节。许灿如是解释自己的偏爱。

  因为偏爱,所以更有耐心,所以,拍大画幅的时候,许灿并不着急拍,一般先架好相机构图,再调好光圈、快门、插上片盒,仔细检查确保万不一失后,就耐心等待那“回光返照”的出现,并且越到最后越容易出错,“我深知这一刻出现任何失误都会让前面的努力付绪东流,片子拍完后,那种期待的滋味,一直延续到片子的冲出”,这就是是许灿的风格——胶片与大画幅。


  也许,在许灿看来,大画幅与胶片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既是一种心态,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风格。

  所以,即便是在数码时代,许灿依然坚持手作,并在《中国摄影》上发表自制摄影器械的专业文章。其实,最初的摄影一切都要靠手作完成,手艺第一。手艺之上,又是眼光第一,这个眼光,分两层:一是指观察之眼;另一个属于经验之眼。观察之眼,是不可学不可教,所谓天份,指的就是观察之眼。因此,同一片风景,不同的人观赏,拍摄出来的作品是不一样的。

  许灿的不一样在哪呢?或许他的特别就在于他的观察之眼根植于那个听不到外界、只能聆听内部的自我世界吧。



    来源:南海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摄影家 相机 听障 失聪 许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