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时间坚持不懈 终送听障孩子回家
9年了 他们在救助站重逢
昨日下午15时许,周美华从江苏坐高铁赶到天津,一下火车,她马不停蹄赶往天津市救助站。此时,她失散了9年的儿子黄晓春已经穿戴整齐,面带笑容,等着妈妈来接他。“住在救助站9年,从没看过他这么高兴!”闫世威说道。当周美华推开救助站的大门,双方目光对视,两人都迟疑了一下,但很快他们就认出彼此,相拥在一起,带笑的眼睛里泛着泪花。“儿子,你这9年跑哪儿去了,妈妈找你找得好苦啊!”黄晓春听不到也说不出来,只能紧紧拥着母亲,任凭她发泄着情绪,场面催人泪下。
9年前 他被送到了救助站
故事要从2006年说起,当年3月8日,天津市救助站接收了一名聋人。他个头很小,长相稚嫩,看起来就像个10几岁的孩子。他听不到也无法说话,甚至连手语也不会,想表达时就是自己胡乱比划,谁也不明白他的意思。从业28年帮2000多人找到家的“神探”闫世威判断,这个聋人孩子没有受过教育。不会手语、看不懂唇语、几乎不会写字,完全无法获取任何线索,为他寻亲简直是天方夜谭,就这样“小聋人”在救助站一住就是9年。
画画 他写下关键词语
9年间,闫世威尝试用各种办法与“小聋人”沟通,但因为彼此都搞不懂对方表达的意思,几乎没什么进展。救助站9年来陆续通过在报纸上刊登寻亲启事、在民政部信息系统录入其相关信息,DNA采血等方式关注其家人寻访情况,也没有结果。
在救助站的九年时间里,“小聋人”与闫世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转机出现在最近,闫世威突然想起,也许用图画的方式能让对方明白他的意思,于是他在纸上画了一所小房子和一个问号。“小聋人”看到后猛点头,写下了“赵家头”“横林”,之后又陆续写下了“黄晓春”、“周美华”、“黄兆荣”……这些看似完全不搭界的词语,最后全成为位“小聋人”找家的线索。
串联 多线索锁定他的家
闫世威通过上网搜寻,全国有三个省市有“赵家头”,两个在北方,一个在江苏。“我看他的长相,肤色偏白,脸比较短,判断他应该是江浙一带的人。”于是将目标锁定在江苏。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得知江苏省常州市有个“赵家头”,但并不是地名,而是横林镇镇西村的一个小组。如此一来,闫世威感觉信息对上了,因为“小聋人”曾在纸上写上过“横林”二字,当时他曾一度认为,这或许是“小聋人”父亲的姓名,误将“黄林”写成了“横林”,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地名。
再次用图画沟通,闫世威分析“小聋人”曾写下的周美华可能是他母亲的名字,于是联系当地村委会进行查找,反馈村里确实有这样一个人,她9年前也的确丢了聋人儿子,名字叫黄晓春。闫世威将9年前“小聋人”入站时的照片传到当地,周美华确认了这确实是他的儿子!“你别看这个过程描述起来简单,可是获取这些信息,真是足足用了9年!”闫世威感叹道。
走失 他消失在村口国道上
原来,“小聋人”的名字叫黄晓春,1988年出生,今年已经27岁了,他的家在江苏常州市横林镇镇西村。因为小时候生病用药过量,黄晓春失去了听觉。9年前,村口新修了一条国道,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上了国道,之后就再也没回来,父母多番寻找都没有结果,伤心至今。“没想到有生之年能再见到他,感谢天津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直没放弃!”周美华说道。
来源:城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