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蜗人”:重返有声世界20年

  •  
  • 浏览次数: 58
  •  
  • 发表时间:2015-11-25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当年的陆锋和曹教授

  20年前第一例植入手术现场

  陆锋近照

今年是我国第一例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完成的第20年。

 

  20年前的5月,还不到32岁的陆锋躺在手术台上,期待着北京协和医院医生曹克利为他完成重返有声世界的手术。手术成功了,术后一个月,陆锋植入的人工耳蜗开机,他经过短暂的训练后,彻底康复。

  人工耳蜗植入者们称呼自己为“蜗人”,陆锋是中国内地近5万“蜗人”的第一人。

  出国留学前夕失去听力

  今年52岁的陆锋,21岁前生活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命运在他21岁时拐了一个弯。

  陆锋生长在江苏,天资聪颖的他15岁上大学,19岁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苏电视台工作。他一直想出国继续学习,上班后继续学英语、考托福。21岁那年,拿到了美国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比他大一岁的姐姐也拿到了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姐弟俩准备一起赴美留学。

  一切都很完美。就在即将出发前的一段时间,他踢足球时受了伤。本来膝盖的半月板损伤手术并不复杂,完全可以在江苏做,但好心的朋友给他推荐到了上海的一家著名医院。为此,他专程从江苏赶到上海手术。没想到,手术后出现了感染,膝盖肿得很厉害,医生每天通过引流管,向伤口里注入新霉素来冲洗。新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但这种抗生素具有肾毒性和内耳毒性,而它对内耳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现在这种抗生素已经不使用。

  新霉素应该从引流管上端进、下端出,不巧的是引流管的下端堵塞了,当时给他治疗的医生又没及时发现,最终导致他内耳受损。“在医院时,我就发现听力明显下降,医生说,回家休息休息就好了。”

  出院回家两周后,陆锋的听力彻底消失,“在我耳边敲锣打鼓我也听不见”。陆锋从此进入无声世界。母亲伤心至极,恨不得拿命来换回儿子的听力;姐姐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陪他踏上了漫漫求医路。那段时间,陆锋从西医看到中医,从国内看到了国外,见不到一丝曙光。耳聋三年后,他遇到了我国听力康复的创始人邓元诚教授,邓教授在纸上给他写了一段话,“不要再看了,回家等待科技的进步吧。”就是这段话,让陆锋踏踏实实地回到老家无锡当了一名程序员。“从此以后,我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有时候,你看到我坐在那里很平静,其实内心很痛苦。”

  为了听见愿意放弃生命

  1993年,澳大利亚人工耳蜗技术传入国内,一些医院的专家有机会学习到这项先进的技术。澳大利亚方面捐赠给协和医院两台人工耳蜗,但想选择“语后聋”的患者,这样的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不需要过多的康复训练就能开口讲话。协和医院开始寻找合适的植入者,幸运的陆锋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电话,此后他就频繁地往来于江苏和北京之间。手术最终被定在了1995年5月4日进行。

  手术前,陆锋多少还是有些担心,毕竟这是国内的第一例手术,“听说要开颅,也不知道手术之后能不能有效果……”但这些顾虑都没有挡住陆锋的决心:就是这条命没了,我也要尝试!手术前陆锋还偷偷写了一封信,“有点像遗书。”

  手术前一晚,他和姐姐到协和医院旁边的烤鸭店吃了一顿烤鸭,然后轻松地回到病房等待手术,“明天怎样我就不管了”。手术的过程反倒很轻松。在麻醉状态下,陆锋没有任何痛苦,以至于手术结束他醒来后,还在问医生,“手术什么时候开始?”医生告诉他,手术已经结束了。

  术后,他回家休息,等待一个月后再到北京进行开机调试。

  “说话”再也不用纸和笔

  术后一个月,陆锋在姐姐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北京。他满怀期待地坐在协和医院的一个房间内,等待工程师调整数据。一切妥当,开机。但陆锋蒙了,“所有的声音我都能听到,但感觉自己掉到陌生的国度,所有人讲的什么我完全不懂。”这种状况从上午9点半到11点半一直没有改观,当时医生也有点失望。陆锋和姐姐很沮丧,临近中午,姐姐又带他到烤鸭店吃饭,“就当是失败了,反正人还活着,没关系。”两个人决定吃完烤鸭就回家。

  去烤鸭店的路上,他们买了一份报纸,等餐时,姐弟俩都举张报纸看,默不作声。嘈杂中,陆锋仿佛听到姐姐在喊他的名字,一声,又一声。他放下报纸,看了看姐姐。报纸挡着姐姐的脸,“姐,你是在叫我的名字吗?”姐姐没说话。陆锋掀开姐姐面前的报纸,“那一刻,我看到姐姐满脸全是泪水。”陆锋和姐姐有了信心,“肯定有效果”。回到宾馆后,他们就开始训练,姐姐说、弟弟听。“1个小时听懂了四个词:天安门、天气、下雨、打伞。”一个月后,陆锋终于能正常对话了。

  在北京康复训练期间,陆锋给远在加拿大的同学打了个电话。“你猜猜我是谁?”同学回答:“你的声音很像我的一个同学,但他不可能给我打电话。”陆锋兴奋地说,“我就是你那个同学!”同学放下电话后的第三天,就坐上回国的班机,专程到北京为他庆祝。一个月后,姐姐陪着康复的陆锋回到家中。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姐弟俩事先没透露一点消息。进门后,母亲习惯性地拿起纸和笔,准备写字和他交流,他告诉妈妈,今后再也不用纸和笔了!

  从此,原本活泼的陆锋渐渐回复本来的面目,越来越开朗,他也觉得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大。

  “语后聋”患者手术完即复聪

  帮助陆锋重返有声世界的是北京协和医院人工耳蜗中心主任曹克利。

  1973年,澳大利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多通道人工耳蜗。当时,北京协和医院的邹路德教授看到外文资料后,就和协和医大联合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单通道人工耳蜗。从1980年到1986年,北京协和医院一共做了50多台单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与澳大利亚发明的多通道人工耳蜗不同,单通道耳蜗只能听到一个频率,“患者只是能听到声音,但不能理解不同频率的声音表达的语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听障人士提升了安全感,“至少身后汽车喇叭响,他知道躲开,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1993年,台湾长庚医院代表到北京访问时,带来了一位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者。台湾医生介绍说,植入者能听懂对话。曹克利不相信,他有意捂着嘴和患者交流,“我怕他看口型猜语义,没想到,问了他四个问题,都答对了。”那一刻,曹克利下定决心,一定要引进人工耳蜗技术。

  1995年,曹克利和另外两家医院的医生一起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修人工耳蜗,接受了人工耳蜗发明者Clarks教授的亲自指导。平时从不求人的他主动找到澳大利亚科利耳厂家协商,终于为中国的三家医院各争取了2台免费人工耳蜗。1995年5月4日,曹克利率先成功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多通道人工耳蜗手术;第二天,北京协和医院完成了第二台手术,患者是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

  为了确保中国内地第一台手术万无一失,墨尔本大学派来了专家和曹克利同台手术。这台手术一共做了3个多小时,而现在同样的手术只需要40分钟。20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耳蜗的言语处理器也越来越先进,像陆锋这样“语后聋”的患者,现在植入人工耳蜗开机后,在诊室外面转一圈就能听懂大家的讲话。

  曹克利说,现在北京协和医院人工耳蜗中心每年完成100多例人工耳蜗手术,其中有很多是比较复杂的手术。每做完一台手术,曹克利都会把人工耳蜗的产品盒子留下来。他的办公室里,书柜、墙边、窗台旁边都是人工耳蜗盒子。20年来,这样的盒子他已经积累了3000多个。

  


    来源:北京晚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人工耳蜗 陆锋 耳聋 听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