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成功完成预防耳聋的新一代胚胎植入前诊断

  •  
  • 浏览次数: 34
  •  
  • 发表时间:2015-12-28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2015年12月10日上午,第一例由最新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MALBAC-PGD)保障的耳聋家庭喜获双胞胎,产后的听力筛查和基因诊断均证实可爱的双胞胎宝宝均听力正常。聋康网记者特别走访了解放军总医院,就此案例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耳科主任、聋病分子诊断中心主任 戴朴教授。

    据了解,此病例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MALBAC)和下一代测序技术首次联合应用于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诊断(PGD),可以均衡扩增早期胚胎的微量组织,在诊断单基因遗传耳聋的同时对全部染色体进行精密扫描,精确诊断胚胎是否携带致聋基因病,全面排除胚胎基因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新一代PGD技术应用于耳聋预防的首次临床实践。

    据戴朴教授介绍,这个病例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家庭,父母听力都是正常的,第一个孩子在一岁半时发现听得不好经过测试发现是重度耳聋,后来做了人工耳蜗植入和基因诊断,发现这个孩子是由SLC26A4引起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这是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个疾病意味着父母的遗传基因突变的携带者,这对夫妇生育的孩子中有25%的风险患耳聋。后来他们听说戴朴教授团队在耳聋基因PGD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便专程赶来301医院。在了解到新一代MALBAC-PGD技术后,考虑选用这样的新技术帮助他们实现生育健康孩子的心愿。

    PGD技术的原理是什么?戴朴教授介绍说,PGD技术是指在胚胎还没有发育成形的时候做诊断。这项技术首先得益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即必须要有试管婴儿技术才能够形成后续的PGD。试管婴儿以前的成功率不是很高,而胚胎植入前的染色体筛查可以提高其成功率,减少畸形患儿的出生率。对于遗传病的检测更是如此,遗传病的PGD检测首先要认识到遗传病的病因,即需要找到遗传病基因的突变位点。找到突变位点后才能更好地进行产前诊断或PGD技术,以此来识别出胚胎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传统的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采用PCR或一代测序技术对胚胎微量组织甚至是单拷贝基因组进行分析,面临扩增难、错误率高、花费巨大、耗时漫长的缺点,难以推广。随着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简称MALBAC)新技术的出现, 为此病例行PGD创造了有利条件。

    PGD的遗传性耳聋家庭在胚胎发育期间及出生后需要做些什么呢? 戴朴教授继续说到,首先要对所应用的PGD技术有足够信心,植入之后胚胎开始孕育,这期间有2-3个时间节点需要检测胎儿的基因型是否是所需要的基因型。在11-13周时可以做羊绒毛膜穿刺的检测;18-23周时可以做羊膜腔穿刺,年龄偏大的产妇建议做羊水穿刺,这个时候又是另外一个时间节点来检测胎儿听力相关的基因状况; 7个月以后做脐带血穿刺,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成形。孩子出生后,一般在24 -48小时或者再长一点时间可以做听力筛查,像这种特别关注的病例且基因型特别清楚的会马上做基因验证。如果新生儿听力筛查、基因筛查通过了,在后期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听觉反应情况。如果家长没有经验可以3-6个月到医院做全套的儿童听力学检测;如果孩子的听觉反应情况不错,只需做好日常观察即可。

    最后,戴朴教授说,PGD技术应用在遗传性耳聋家庭有其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我国有2780万听力障碍人群,每年新增3万左右,每年迟发性的又有几万。在新生儿中,耳聋的发生率是1‰-3‰,其中有一半左右是遗传性耳聋所致,在中国有几种较常见的遗传性耳聋,比如GJB2和SLC26A4导致的听力下降至少占40%,耳聋会造成严重的交流障碍,给耳聋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这些都是我们对耳聋的研究和预防的重大课题。我们在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新基因的发现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已经确定的有关耳聋的基因至少有130个。这些能够通过基因筛查、基因诊断识别出的遗传性耳聋的家庭怎么去预防其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把所有具有耳聋遗传风险的家庭都筛查出来,采取相应耳聋预防措施,比如PGD技术,把40%的遗传性耳聋群体预防了,最简单的我们把GJB2和SLC26A4这两个中国人的主要致聋基因预防了,每年在中国就能减少8000,甚至10000的遗传性耳聋新生儿出生。我们就可以前瞻性得预防耳聋的发生,形成 PGD技术、产前诊断技术和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这样一个全方位的耳聋治疗预防的防控体系,更好地造福听力障碍人群。



    来源:聋康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耳聋 预防 胚胎 植入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