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康复让听障孩子及早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如果不是右耳佩戴的耳蜗,陈杰(化名)和其他的18岁男孩子没什么不同,1米78的个头,长相帅气。今年是陈杰在淮北工业学校最后一年中专学业,之后他将进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继续于计算机专业学习。
出生5个月,陈杰检查两耳分别只能听到70分贝和85分贝的声音,逐渐成长中听力损失加重,双耳均达到90分贝以上,属极度重聋,而正常人听力应当在20分贝以下。安装助听器后陈杰在语训中心接受康复训练,随即进入学前班、局小、二中学习。2012年,陈杰以15岁的“高龄”被特别纳入民生工程耳蜗项目并继续参与康复训练,因为语言基础好,很快适应新的辅助器械,进步飞速。
有规律的学习,有来自中专乃至初中时期的好友,前阵子陈杰还和同学一同前往青岛、连云港“自由行”。如今,他最大的向往就是,“好好学习,然后能继续‘背包就走’的生活”。
与改变陈杰命运紧紧相连的,是市聋儿语训中心,全市惟一一家公办康复机构,1990年开办,致力为0至7岁聋儿提供就近、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中心在训孩子主要是纳入残疾人康复工程的听力语言残疾儿童,也有少数自行安装听力辅助器械后、前来寻求康复帮助的家长及聋儿。
听力障碍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
拯救“耳朵”,从新生儿开始。2006年起我市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2011年这一项目全面免费,2012年贫困听障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被纳入民生工程,每年为10名聋儿配发耳蜗,12人配发助听器,为已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提供康复训练经费,帮助聋儿家庭减轻负担。近3年来,在中心参与康复训练的人数分别为69人、59人和45人,走进残疾人服务基地4楼,满满都是孩子们稚嫩的喊叫和笑声。
市残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得益于近年来民生工程的广泛普及和宣传到位,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正是及时抢救聋儿听力的关键。
听力辅助器械(包括助听器和耳蜗)解决了“听”的难题,康复训练则着眼于“说”的问题。在市聋儿语训中心,每一天都有“见证奇迹”的时刻发生。
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两岁的凡凡被家人送到语训中心,开展“全托”学习。“马”“牛”“香蕉”“苹果”,慌得拿来一撂学习卡片,边说边向来访的记者“炫耀”,凡凡毫不怯场,很难想象,3个月前,她只能以“嗯嗯”“啊啊”,羞怯地表达想法。徐芳老师介绍,凡凡已经掌握了不少单词、单句和动作、方向用语,性格活泼开朗的一面逐渐外露。
聋儿康复周期一般在两到三年左右,初始阶期,引领孩子听力从察觉、辩识到理解的过程,最为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先听见,再听清会说,最后将词语与实物或动作联系起来,才算是真正学会。这期间,要经过数百遍不厌其烦甚至繁琐枯躁的练习。
在语训中心全日制学习的孩子基本在3周岁以下,康复低龄化带来的优势是,聋儿在应该启蒙开口的时机及时接受训练,同时家长提早介入、帮助康复学习。与健全孩子相比,等于站在同一或相近的起跑线上。
今年11月,一堂公开教学课引起观摩人员的兴趣。康复教师带领七八个孩子帮助会“说话”的鞋子寻找小伙伴,认鞋子、找鞋子、给鞋子配对,继而学会自己收拾弄乱的物品。期间,既有声音、颜色、模型的使用,也有游戏参与。30分钟左右的课程里,几双小手始终举得高高的。
中心负责人丁淑丽介绍,与单训课“一对一”提升孩子听力、语言能力不同,集体教学更类似于上“幼儿园”,色彩缤纷的教学空间,开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把孩子们放在一起,广泛涉猎艺术、科学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在情感交流能力方面予以增强,未来真正成为一名“社会人”。
按照受训孩子的康复水平,市聋儿语训中心不定期开展评估,适时实行半天幼儿园、半天康复中心的学习,以助推他们快速适应正常生活。目前,从语训中心走出的孩子,已有49人在幼儿园、中小学就学。听力障碍儿童融入社会、快乐生活的前景更加明朗美好。
来源:淮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