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欢行手语”传递温暖

  •  
  • 浏览次数: 42
  •  
  • 发表时间:2016-01-05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欢行手语”在全国推广

2011年,为让更多人了解和关心聋哑人,成都市金牛区有线电视台编导秦坤与他的团队创作推出了公益性视频栏目“欢行手语”,并在全国巡回推广。在他的影响下,短短几年时间,“欢行手语”发展到联动全国32个城市、100多家手语协会,越来越多的人用双手向聋人世界发出最温暖的“声音”。

【对话】

从学手语到做“欢行”

记者:您是如何开始做欢行手语的?

秦坤:2011年,金牛区举行了一次手语大赛。我记得有一场手语舞,表演者有上百人,那么多人整齐地做出相同的动作,让人感觉特别美。我受到感染,开始学手语。

记者:为什么后来从学手语变成做“欢行”了?

秦坤:刚开始学手语的时候,我发现传统的手语教学,包括网上手语教学视频,动作僵硬,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就想能不能在手语中加入一些音乐、动作、舞蹈?当时我是跟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个老师学手语,我把我的想法和她说了,她也赞成。我们决定按照这个想法,拍一些手语教学的视频放到网上。从2011年到2012年10月,共拍了三四十期。我们把这些视频命名为“欢行视频”,上传到网上。

记者:结果一下子火了。

秦坤:对。有些聋人朋友看了视频后,通过微博给我们留言。有一次我用“欢行手语”和几个聋哑孩子打招呼,当我说完“你好”的时候,他们对我笑了,笑容非常明亮开心。我发现,他们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沟通,这个拍摄有意义,必须坚持学下去、拍下去。

记者:拍摄的钱从哪里来?

秦坤:都是我自掏腰包,每次拍摄大概五六百元。到2012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实在吃不消了。当时四川电视台有一个节目“我是主角”,终极胜出者有20万奖金,我就去了,没想到最后一关被淘汰了。那天,我在温江一个小饭馆吃饭,馆子里的电视正在放“中国梦想秀”,字幕提示成都正在海选。我决定去试一下。

记者:海选顺利吗?

秦坤:不顺利,海选没过关。不过我仍不甘心,一天上班的时候,单位领导告诉我,“楼下公交车站挂起好大一幅你的广告”。我下楼一看,原来那个广告的主角是羽毛球运动员林丹。我灵机一动,决定借用林丹的名气再去报名参加中国梦想秀。我设计了一个既模仿林丹又有自己特色的节目,就是用拉丁舞加羽毛球的表演形式去参赛,最终得了冠军,获得50万元梦想基金。

用这笔钱,我继续拍摄欢行视频,又到金牛区民政局注册了“欢行公益”公益组织。

记者:有了知名度,“欢行手语”推广更容易了吧?

秦坤:确实要容易一些。成都有个小男孩,他妈妈辗转找到我们,要当我们的志愿者,还有成都理工大学的一位老教授,也是看到节目后主动加入。

不过,志愿者黏度不高,有的参加一两次活动就不来了,现在我们正在打造志愿者核心团队。我还专门跑了几次北京,把在聋人朋友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位手语老师请到成都来,一起推广欢行手语。

记者:梦想基金应该用完了吧?

秦坤:“欢行公益”有别于传统公益机构的是,捐赠只是其部分资金来源,我们还依靠良性运营自我造血。目前我们打造了一些可以实现自我造血的项目,比如2016年将开始运行的棒球项目,会考虑收取一定的培训费,还有公益性音乐剧,也会收取门票费用。

记者:家里人支持您做这件事吗?

秦坤:我刚开始学手语的时候,我妈妈以为我耳朵出了问题,后来她知道我做的事情后,也是支持我的。我的孩子刚两岁,他就经常做手势招呼我(笑)。

记者:您是否会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

秦坤:其实,从最初的“玩”手语,到现在做公益,并不是自己规划设计好的,所以只能做好当下。我相信,即便有一天我不做了,“欢行公益”也可以运行下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成立理事会吸纳优秀人才,这也是国内外很多公益机构的做法。



    来源:四川日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欢行 手语 秦坤 聋人 听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