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所大学领导齐聚北大 对话残疾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话现场
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
大学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学科、科研的优势,真正把关心支持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要重视加强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养能够引领残疾人事业未来发展的高端的专业人才。四川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建立了以康复治疗和灾害医学为特色的高端的交叉学科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旨在为广大残疾人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服务,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撑。高等院校要给残疾学生提供公平教育的机会,建立阳光、公平的招生通道,并有针对性地为残疾学生制定教学培养方案,创造无障碍的学习生活环境,全面实行个性化的培养。
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
对待残疾人,整个社会应形成一种普遍关怀的氛围,奉行无歧视原则,推进与残疾人有关的特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残疾人实现小康要几步走:生活扶贫让残疾人衣食无忧,公民扶贫帮助残疾人平等享有社会资源,就业扶贫让残疾人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康复扶贫使他们更好融入社会。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有作为,企业要有担当,公民要有爱心、关心和责任心,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重点做好农村残疾人、老幼残疾人等群体的扶持服务工作。
吉林大学副校长李凡
小康首先要重视健康,一定要让人看得见、走得动、出得了家门,并且能有物质的基础,让人拥有快乐的感觉。
现在大家看待残疾主要还是聚焦在生理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身体上的障碍造成的心理问题也应该重视,健全人的精神问题也应更加重视。康复对残疾人很重要,可是目前大多数的康复机构都是以企业的方式在运营,以追求盈利为目的,国家应加大在残疾人康复服务与保障方面的投入。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
进行中国残疾人问题的研究,我们既要理性考虑制度上的设计如何能更加完备,落实得更加扎实,还要有情怀,讲“温度”,尊重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公平对待,都能实现全面发展。
中国是我们的环境,也是做残疾问题研究的土壤,离开了这个土壤再好的建议、对策可能都无法惠及到更多的人。要立足在中国这片土地,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残疾人面临的问题,然后尽最大的力量推动解决。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万志建
武汉理工大学多年的实践表明,服务残疾人,帮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使学校自身的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利用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优势在辅具方面进行创新,帮助残疾人进行肢体方面的恢复,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优化设置;从本科到博士,在各个层次招收残疾学生,让残健进一步融合;在文化活动中,通过志愿者服务,提高残疾学生生活品质,促进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向助残方面倾斜。在服务残疾人的同时,学校的学科建设得以完善,环境进一步优化,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得以营造。
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
社会对残疾人要多一点包容,或许一个小小的机会就会成就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从理论到研究到产业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真正给予残疾人帮助;环境的变化导致新的残疾人群的产生,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要认真研究;科技工作者要主动承担助残使命,帮助残疾群体奔小康。
南京特殊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朱传耿
要正确地认识残疾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尤其是全面这个词的空间尺度;认真总结过去成功经验,抓紧梳理出国家、省域、县域的不同模式,并加以推广;利用专家学者和研究基地,抓紧出台推进残疾人进入小康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有非常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以及监督考核机制提供支撑。
程凯会长主持高峰对话
程凯会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残疾人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困难和问题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大学是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大学,一个伟大的大学一定是敢于承担并推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大学。他充分肯定了几所大学在推动残疾人事业研究和发展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这种努力正在推动一个更加包容与融合的社会的形成。他认为,与会的七位大学领导在如何完善大学本身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特别是怎样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怎样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立德树人等方面都发表了非常重要的意见和建议,有这么多大学的领导和这么多大学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加入到对残疾人的关心与行动中来,残疾人奔小康的步伐一定会加快。
来源: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