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了

  •  
  • 浏览次数: 38
  •  
  • 发表时间:2016-01-26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20 世纪 50 年代,耳鼻喉学界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学术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手术显微镜的普及使用,使得中耳疾病的治疗发生质的飞跃,一部分传导性耳聋得到有效的治疗。

  而此后的人工耳蜗技术则使一部分神经性聋的人恢复了听力,成为另一个革命性的发展。

  发展历史

  1800 年

  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伏特最早尝试了人类听觉系统对电刺激的反应,他将两根金属棒分别放在两侧外耳道内,接通电路后,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噼啪」声。

  伏特并不能理解这事的原理,但是此事被认为是最早探寻耳科电生理的记录。

  1957 年

  法国的两名医生在给一个病人做面神经手术时,碰巧看到了病人的听神经露了出来,两位大神突发奇想,将一个电极放在了听神经上,电极的另一头放到耳朵外并接了一个感应线圈。

  在手术结束后的几天,这两位大神在患者身边制造一个无线电信号,这个原本耳聋的病人居然听到了类似蟋蟀的叫声。

  1960 年

  美国的豪斯医生(此豪斯为现代耳科泰斗,非美剧《豪斯医生》里的那位)受上面提到的那两位法国医生的启发,将一个简单的单电极植入到一位聋人的耳蜗附近区域,使病人感知到了周围的声音。

  1968 年

  豪斯医生选用更复杂的电极植入技术,他的一位病人之前是军舰的无线电操作员,他在术后用专业的电学知识描述他所能听到声音。这位功勋病人所提供的宝贵资料是为人工耳蜗的发展提供的重大帮助。

  这个阶段的耳科医生所作出的研究为现代人工耳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在使聋人听到声音,但是不容易分辨出声音细节。就好比让盲人能看区分光的强弱,但是对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辨别不清。

  1978 年

  澳大利亚的医生克拉克为一个因车祸而导致耳聋的病人植入了 10 导的听力装置,这个套听力装置使病人可以听懂他人的语言。这套装置后来发展到 22 导,成为今天被广泛应用的人工耳蜗,可以让聋人获得非常接近正常耳朵的听觉功能。

  

  适用对象

  我们能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

  

  外耳道和中耳区域疾病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实在无法治疗的,大部分也可以通过助听器恢复听觉功能。而双侧内耳(耳蜗)的疾病常常使听力严重丧失,传统助听器起不了作用。

  此时就需要人工耳蜗植入,使得外界的听力直接转换成电信号经听神经传入大脑。目前人工耳蜗植入的对象半数以上是出生即发现双侧重度耳聋的幼儿;还有一部分原本听力正常,因为后天的耳蜗疾病导致的双侧重度耳聋的人。

  对于先天性耳聋的幼儿来说,人工耳蜗植入的时间也很关键。目前主张一旦确认需要人工耳蜗植入,最好是在一岁时进行,因为大脑语言中枢的发育在 1~3 岁是黄金时期,错过了这个阶段,即便植入人工耳蜗,仅仅能获得听力,而无法再学会说话了。

  

  如果是听神经到大脑之间的区域出了问题,人工耳蜗无法起到作用,目前国外已经有了听觉脑干植入技术,原理与人工耳蜗类似,但是电极植入的位置在脑部,技术难度和风险更高,国内尚未有开展。

  期待将来早日能引进此项技术,使更多的聋人能重获听力。、



    来源:搜狐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耳聋 人工耳蜗 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