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心 一个听障家庭的好儿媳
焦爱玲,女,槐荫区兴福街道村民。
主要孝亲事迹:
都说大爱无声,而在无声的世界里,用爱心谱写的旋律是最温暖、最动人的。身高不足1米6 的焦爱玲,是槐荫区兴福街道普通的村民。不到40岁的她,一笑起来,堆在脸上的皱纹诉说着往日的辛劳,但凡是认识她的人都知道,这个衣着朴素,身形瘦削,双手附着老茧的农村妇女有着难以想象的坚定与倔强,悉心照顾听障的婆婆、半瘫痪的公公、听障大伯哥、听障的大嫂,因为她的真心付出,一个无声的家庭萦绕着和谐的旋律。
2000年,年仅20出头的焦爱玲,面临着娘家的剧烈反对,义无反顾的嫁给了自己的丈夫,迈进了这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家庭有听障的婆婆,半瘫痪的公公,还有一个同样是听障人的大伯哥,生活的重担几乎都落在了她和丈夫的肩膀上,而这个20多岁的姑娘,却责无旁贷的承担了下来。
刚进家门的焦爱玲,首先要学会如何与家中的听障婆婆打交道,婆婆没有文化,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手语,婆婆的手语都是婆婆通过自己日常生活的理解所表达出来的,焦爱玲要“听”懂婆婆的意思别提有多难。她耐心地倾听婆婆的“语言”,学着如何与婆婆交流,有时候婆婆表达的意思她没有理解到位,婆婆就会异常着急,焦爱玲一边安慰着婆婆,一边做这做那,尽量满足婆婆。
除了婆婆,焦爱玲还要照顾半瘫痪的公公。公公在1986年因为脑血栓束缚住了行动,焦爱玲结婚时,公公已经因脑血栓被栓了二十多年,两个老人的日常起居都离不开焦爱玲和丈夫。
除了两位老人,焦爱玲还要照顾听障的大伯哥,有时还要忍受大哥的暴躁脾气。农村一直有这样一个讲究,家里有两个男孩子的家庭,结婚的顺序也要按年龄分个先后。然而,她这个弟妹都进门了,大哥还单着身,就如同打了这个大伯哥的脸。所以,同住一间房子里,大哥有时看到焦爱玲莫名其妙的就是一顿爆脾气,经常把筷子或盆碗摔的叮当响。这些也都需要焦爱玲包容和忍受。
焦爱玲看着眼里,急在心里。大哥整天在家可不是事,没有收入就没有经济来源,她帮着大伯哥在附近的食品厂找了一个做巧克力的工作,每天的流水线工作也不是特别的辛苦,却能帮着大哥获得一笔基本的收入。在大哥工作基本稳定后,焦爱玲又忙活着帮大哥找媳妇。邻居知道后都说她傻,有这么个残疾大伯哥就够拖累的了,你还帮他找媳妇,找了媳妇,还是得你照顾,到时候够你忙活的。可是焦爱玲却不这么想,她说,大哥身有残疾已经够可怜的,如果他这辈子再不结婚,生命就更不完整了。她四处托人给大哥找媳妇,因为大哥本身是听障人,找起对象来就很难,大哥用手比划着还给她提了个条件,要长得漂亮的才行。
焦爱玲结婚的第二年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她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小家忽略了公公、婆婆、大哥。终于在儿子七岁的那年,她托人给大哥找了一个漂亮媳妇,只是,这个嫂子,也是一个听障人。
从此,焦爱玲和丈夫承担起照顾公公、婆婆、大哥、大嫂的责任起来。虽然大哥结婚搬出去住了,可是焦爱玲却依然帮忙料理着大哥一家的事务。由于大嫂和大哥都是听障人,又都没系统学过手语,交流有些困难,经常意见不合就大打出手,有时候凌晨一两点,焦爱玲还要和丈夫去大哥大嫂家帮着他们调节矛盾。但是,日子并没有越过越好,在大嫂进门后的第二年,生下了一个女儿,本来高兴的一家人,突然发现,这个小女儿也是一个听障人。
焦爱玲看着这个小生命,再看看自己的儿子,同样是孩子,不能不管,她又在心里默默扛起了照顾侄女的重任。孩子不能一辈子就这样了,焦爱玲和丈夫一商量,决定给小侄女安人工耳蜗。焦爱玲和丈夫都是工地的电梯工人,每天靠开电梯赚取微薄的收入,他们拿出自己的积蓄,再加上政府的补贴,帮小侄女安了最好的耳蜗。安上耳蜗后要带着小侄女去医院调频,大嫂出门不方便,焦爱玲不得不时常请假,一次两次,次数多了,工地的领导也不乐意了,没办法为了小侄女,焦爱玲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照顾老人、照顾小侄女。
受焦爱玲和丈夫的影响,儿子也很孝顺,有好吃的好用的先给爷爷和奶奶。前几日,儿子买了烤地瓜,知道奶奶爱吃,掰了一大半给奶奶,自己吃了很小的一部分。儿子说,奶奶爱吃烤地瓜,我就多给她一些。看着儿子这么懂事,焦爱玲十分欣慰。
今年,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焦爱玲和丈夫寻思着再要一个孩子,她说,我们家虽然已经很困难了,有了孩子我得自己看,可是,我儿子已经15岁了,小侄女还小,我再要个孩子,到时候,小侄女能有个人相互照应着。
尽管嫁进这个家16年了,她没有享过一天福。现如今婆婆“讲”的话她比公公“听”的还明白,大哥和大嫂也很尊重她,儿子也很孝顺。这些年来,岁月的痕迹在她的脸上写下了沧桑。但她却并不觉得的苦,她依然笑着,勇敢的面对生活,用优秀的品质抒写生活的乐章。
2012、2013连续两年被评为历下区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