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聋人小姐妹获助植入人工耳蜗
3月3日是第17个全国“爱耳日”,记者在山医大二院的病房里见到了姐妹俩,医生表示,如果一切正常,一个月后,姐妹俩就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
命运弄人两姐妹全是先天性耳聋
元女士是姐妹俩的妈妈,她的亲生父母都是听障人,虽然听说这个病会遗传,但她怎么也不相信命运会如此捉弄人。再有两个月,大女儿佳佳就满6周岁了,还记得她刚出生时,全家人满心欢喜,把她当掌上明珠一样地疼爱,可慢慢地,元女士就发现孩子的反应有一些迟钝。担心孩子听力有问题,在她一岁左右的时候,夫妻俩带着她去长治市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先天性耳聋。为方便孩子看病,全家人都搬进了市区,可看来看去,孩子的听力没有丝毫好转,医生说最好能植入人工耳蜗。“进口的得20多万,国产的也得十几万。”元女士说,他们两口子本就是农民,没什么收入,家里的几亩地勉强维持生计,根本没钱给孩子做手术。为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他们把佳佳送到了长治市康复学校,好在费用全免,这也让他们家稍微轻松了一些。
然而,3年半后,老二欣欣的出生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欣欣9个月大时,也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耳聋。“听不到声音,不会说话,和她姐姐一样,着急了就是咿咿呀呀叫两声。”元女士说,两个女儿都挺聪明,虽然听不到,但做什么事都很机灵,大女儿偏内向一些,没事儿就坐桌前画画,二女儿相对要活泼一些,年龄小,但也很懂事。
爱心企业救助姐妹俩成功植入人工耳蜗
“家里真的是太困难了,实在没钱给孩子看病。”元女士说,这几年,她基本上是全身心地照顾孩子,老公因为没啥文化,也就只能在工程上做个小工,一个月的收入在千数元,每个月房租、水、电在200多元,再除去吃喝拉撒,就没有结余了,有时还难免得和周围的朋友、亲戚借钱周转。
幸运的是,今年2月,姐妹俩的事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有爱心企业看到后,主动提出帮助。2月29日,在山医大二院耳鼻喉科,该院副院长赵长青亲自主刀,为姐妹俩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3月3日,记者在病房见到姐俩时,两人病情稳定。佳佳一直静静地坐在床上画画,欣欣则新奇地看着大家。“虽然已经植入了人工耳蜗,但这只是第一步,并不意味着她们现在就能听到大家说话,因为机器现在还没启动,如果一切正常,一个月后,我们会为她们开机,那时,她们才会听到声音。”赵长青介绍,即便听到声音,孩子也不一定能听懂,还需要进一步的语言训练。
专家呼吁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
孩子3岁之前是听觉和言语发育的关键期,赵长青介绍,3岁以前植入人工耳蜗效果最好。在此期间,如果听神经长时间得不到声音信号的刺激,大脑听觉皮层的发育将受到影响,其听觉功能会退化。因此,语前聋的患儿应该尽早植入人工耳蜗,在言语发育关键期充分接受声音刺激,实现听觉和言语康复。“和大多数残疾儿童相比,佳佳和欣欣还算是幸运的。”赵长青表示,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和普通人一样,能听说读,甚至能弹钢琴、演讲等。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听障问题的新生儿有3万名左右,多发于贫困地区,而贫困地区儿童听力损失的情况多是由于孕前检查、孕期保健及其配套措施薄弱、抗生素使用不当等因素所致。倘若想“重获新声”,人工耳蜗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但是高额的手术治疗费是困扰普通家庭的一大难题。对此,赵长青呼吁,医保报销能够陆续放开人工耳蜗,给更多聋儿家庭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据了解,目前,河南、浙江等省份已经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
来源: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