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最大的“瓶颈”是师资
与余争平一样,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也是一直关注特殊教育师资不足问题。他以江苏镇江句容特教中心举例说:“学校共有10个班级,按照标准应该配备40名教师,但目前在编教师只有24名,还包括两名聋人教师,缺编严重。教师培训转岗难以实施,只要几名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校运转就会陷入困境。”
“又要搞教学,又要照顾特殊学生的吃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这是特教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余争平看来,这种工作的特殊性,客观上造成了特教教师招聘难的现状。
对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俊明深有感触。在2015年底教育部新闻办举办的特殊教育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他谈起1993年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时的经历:“那年,我们特殊教育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只招到了25人,有两人进来后不到一个月就退学了,其中一个人以为特殊教育是做情报工作的,还有一个人是智障人士,当地政府以为特殊教育是教智障人的,就把他送过来。”
方俊明所说的这种情形,眼下虽有好转,但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社会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作用的认识仍存误区,认为特殊学校不需要高水平教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云英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的特教学校教师因为待遇和工作环境问题面临招聘难。“这也间接造成了这些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有限、学生学习环境较差。”陈云英说。
针对特教师资严重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代表委员们也纷纷提出对策。朱晓进建议,国家应加强特殊教育顶层设计,充实特教师资、化解高校特教专业生源不足难题,这是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朱晓进还进一步提出,特教教师面对特殊的施教群体,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予以关注。“在一些特教学校,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教师人数超过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朱晓进说。此外,特教学校的编制标准为1个班级4名教师,已经滞后,编制吃紧现象突出。
为此,朱晓进建议,加大经费和编制支持力度,改善特教学校编制;设立专门针对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和实施细则;关注特教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在现有比普通教师高15%岗位津贴基础上再上浮10%;加大特教教师流动交流幅度,解决特教教师圈子过窄、持续动力不足问题。
陈云英则呼吁,要增加特殊教育投入,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以提高特殊岗位津贴的方式把提高特教教师待遇问题落到实处,让他们安心从教。“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4000元提高到6000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墨都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要建立康复大学,相信若干年后可以看到康复大学的毕业生积极投身我国康复事业。但目前康复专业人才的管理体制不顺畅,没有单独的职称评审序列,很难留住人才。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尽快解决。
“残疾儿童受教育问题非常重要,涉及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也涉及民生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一直把农村、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入学问题放在心上,她向记者透露,今年全国政协将把特殊教育问题列为年度重点调研内容,并将召开双周协商会。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