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生:十年磨砺闯出精彩天地

  •  
  • 浏览次数: 40
  •  
  • 发表时间:2016-03-24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37岁的张海生是淄川区昆仑镇西楼村人,听力一级残疾。自幼命运坎坷,吃的苦一言难尽。2002年,从淄博聋人职业中专学校美术班毕业后,先在工厂打了一年工,由于听力受限,常感到受人歧视,很不适应。后来,他下定决心,自食其力,毅然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艰辛之路。

  艰苦创业

  创业最初,因张海生养父早逝,养母年迈,无经济来源,以低保为生,根本无法给予他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张海生坚持自力更生,不给家庭增加负担。

  他依靠自身有书画装裱技术选择了书画装裱这一投资小、门槛低的经营项目,在文化韵味浓厚的昆仑陶瓷城开了一家书画装裱门头。由于资金缺乏,只能租一间偏辟的小门头,添置了一些基本的装裱工具,简陋的书画装裱店就这样开业了。

  刚开业的半年,生意很冷淡,甚至十天半月都接不到一单活。于是他改变经营方式,不能坐着等客,必须走出去,上门服务,加大宣传。他顶烈日,冒风雨,逐一走访了昆仑一带的书画家及爱好者,向他们展示自己的装裱技术,同时印制了一些宣传单派发。刚开始时,在上门宣传中遭遇很多冷遇、歧视和嘲笑他,但更多的人耐心接待了他,用笔告诉他对书画装裱的要求,并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金石为开

  张海生就这样硬着头皮,挨家挨户的进行上门宣传,用笔和大家进行艰难的沟通交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人被他这种执着精神所感动,试着和他开始业务往来。

  就这样,张海生慢慢打开了市场,凭着精湛的手艺、精益求精的质量和尽心尽力的服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的回头客。

  通过近十年的经营,画廊由单一的书画装裱扩大到制作画框、裱十字绣、绘画、手绘墙、装裱机械制作等多种经营,画廊门店也由最初的一家发展到四家门店,“艺海斋”总店由昆仑迁到淄川古玩字画市场,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书画装裱生意的增多,光凭手工装裱,工作效率很低。为了解决手工装裱速度慢、成本高的技术难题,张海生凭着以前自学的电子机械知识和多年的装裱经验,用烘干和浆糊相结合书画装裱的特点,经过两年多的苦心钻研,研制成功了一台传统浆糊快速烘干自动装裱机,既保证了书画装裱质量,减少了技术风险,又提高了装裱速度。通过反复试用,大型自动装裱机的良好性能得到了装裱同行的一致认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书画装裱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的革命。通过网上广告,吸引了许多外省的装裱客户前来淄川考查并已订购十几台设备,“艺海斋”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已现雏形。

  回报社会

  由于自身的听力受限使张海生深深体会到残疾人就业的不易,为让这些和他一样残疾的朋友能有一技之长,能自力更生,有尊严地生活。他全部雇佣聋人员工,不会的装裱的免费学习技术,聋人员工也由最初的2人增加到10人,最繁忙还达到20多个人。在他的带动和帮助支持下,先后有10多名残疾人员工从“艺海斋”走出单干,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小事业。一批批聋人走进“艺海斋”学习,一批批聋人走出“艺海斋”创业,“艺海斋”成为了淄川聋人的创业培训基地。随着聋人创业的人数增加和创业规模的扩大,2011年在张海生的倡议下成立了“淄博聋友创业协会”,定期举行座谈会,交流分享创业经验,共同商讨创业中遇到的难题,为刚开始创业的聋友传授生意经验。一人富裕不算富裕,张海生要把自己成功的创业经验无私传授给广大聋人朋友,带领和帮助大家一起创业致富。

  十年风雨,十年磨砺,一路走来,五味杂陈,张海生通过这些年的经营感受了创业之初的艰辛,也享受了创业成功的快乐。他认为残疾人一定要树立自强不息精神,首先要融入社会,要勇于和健全人交往,只要老老实实做人,尽心尽力做事,残疾人也同样会开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来源:大河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张海生 听力 残疾 淄博 美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