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聋人学校构建适合听障学生的课程体系
上周,南京市聋人学校普高生本科率100%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很多人好奇,这样一所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如何能将一批批聋人学生,培养成大学生,而且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该校校长孙荣宝说,只有承认差异,构建适合听障学生的课程体系,才能让他们走出象牙塔,融通心灵、融入社会。
普高课程夯实科学人文素养基础,最大支持确保学习成效
记者了解到,虽然聋人学校学生在听力上有一定障碍,但为了让他们能和普通学生一样融入社会,学校同样开设国家规定的各种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等一个不少。且每门课都有完整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标准等。
不过,听障学生毕竟缺失了听觉这一重要渠道,如何才能让他们尽可能减少听障带来的学习障碍?为此,学校想尽办法,为听障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最少受限制的环境。
据了解,在2012年改扩建后,学校融合多项信息技术,通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入助听技术、视频技术、移动学习技术等,为听障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信息获取、交流与互动的渠道和平台,充分挖掘了听障学生的学习潜能。2013年该校还率先将ipad引入课堂,发挥移动设备的特性与移动学习的优势,落实个别化教学、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
另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残余听力的听能,学校先后引进了FM无线调频、无线动态及络+等语训机,为每一位学生配备高品质的助听设备。还在一、二年级为每个学生单独开设个别语训课程,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更为科学而系统的言语训练能够听得懂、说得清。
所有这些设备的配置,保证了学生在其视力可及范围内均可准确、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也保证了学生在接受普通学校课程教育时没有障碍和压力。
玩机器人,学传统手工艺,各种校本课程培养自信
去年暑假,聋人学校3名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和1300多名普通学生同场比拼机器人,最终获得参赛项目全国冠军的消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名学生之所以能在比赛中获奖,得益于学校开设的机器人活动课程。这一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创新能力的课程,不仅让3名学生获得了荣誉,还让他们树立了自信。
其实,该校像这样的校本课程还有不少。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校本化活动课程资源分为社会适应、学科纵横和一技之长3个板块,涵盖沟通与交往、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信息技术、兴趣爱好、中国技艺、运动竞技等8个主题和30多门活动课,满足了听障学生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兴趣特长发展。
另外,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汉语口语、社交礼仪、心理辅导等一系列相关活动课程,提升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规范手语交流形式,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为了充分发挥听障学生视觉敏锐、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学校还引导听障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包含了灯彩、泥塑、剪纸、烙画、脸谱、抖空竹等诸多项目。在大师们的精心传授下,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从学生手中诞生,学校还将这些成果编印成《让世界发现你》社团活动画册。学生们从中不仅体验了收获的成就感,也增强了自信。
在各种校本课程的支持下,学校还诞生了世界残奥会冠军、世界青奥会和亚青会火炬手、南京市中小学龙舟赛冠军、国际中小学生征文大赛冠军等。
借普校课程理念、融家庭社会力量,让听障学生全面发展
虽然听障学生生理上有残疾,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有残缺。据了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聋人学校经常与普通学校相互学习、彼此借力。
长期以来,学校老师经常性地开展与普通学校的课改交流与研讨,吸纳普通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学校还组织所有教师参加南京市组织的新课改的通识培训和各学科培训,使教师在培训中获得了大量新课程和普校的教育信息及新理念。
为了促进听障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仅和普通学校融合,同时还融汇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力量。比如,学校不仅开足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还强调将德育目标融入各类学科教学,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用的发挥,28名经过教育部门培训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根据聋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听障学生的工作方法。
学校还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了家校通,开设家长培训班、网上家长学校,与家长探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听障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知识讲座,手语学习培训、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等。
同时,学校注重利用社会资源,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校际联谊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技巧,提升与人交流的信心和能力。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