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璇:在“聋·听”两个世界自由穿行
“你听不见,但眸子里闪耀着飞旋的青春;你听不见,但寂静的人生充满缤纷;你听不见,却为失聪者推开希望之门。花开无语,世界听到了你绽放的声音——钟灵毓秀写华章!”在“201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慈善大使吴若甫朗读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专业教师郑璇的颁奖词。
34岁的郑璇是中共党员,长期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她是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曾担任北京残奥会火炬手,获得上海市自强模范、武汉市杰出青年、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重庆青年五四红旗手、梦想100人生规划大赛一等奖、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立志投身“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在郑璇2岁那年,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注射卡那霉素过量造成双耳失聪,听力损失达左耳95dB,右耳110dB。经过三年多艰苦训练,她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奇迹般地学会了与正常人交流。6岁时,她终于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背着书包走进了普通小学。
一路走来,郑璇依靠双眼“看课”和课外自主学习,付出了百倍于常人的艰辛,最终成功考取武汉大学。2005年,她又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师从龚群虎教授,研究手语语言学,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
2009年博士毕业后,她放弃了上海、深圳等地高薪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来到西部重庆,投身西部唯一的聋人高等教育办学点——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从此开启了三尺讲台“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然而,她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与普通孩子有很大不同。为了把孩子们教好,她常常备课到深夜,为一个手语动作、一个交流眼神、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反复斟酌,精益求精;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一个简单的生词、一句教材里的定义,都得一再重复、举例讲解,往往要用手比划上几十遍、上百遍,不仅得熟悉他们的身心特点,掌握教学技巧,还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
就这样,一位聋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她回忆说,当第一次走上讲台,用娴熟的手语做自我介绍时,“一个个学生的眼睛都刷地一下亮起来了”。他们从这位聋人博士的身上,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用淳朴师德教育感化每一位学生
军训时,郑璇天天陪在学生身边,为他们翻译教官的指令;中秋佳节,她自己掏钱为留守学校的贫困生送去月饼,举办茶话会;大年三十,她把失去父母双亲的聋生接到家中吃年饭,共看春晚;学生深夜突发急病,她亲自护送到医院挂急诊并垫付医药费;每周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组织手语角活动,编排舞蹈与手语歌;课间休息时,食堂吃饭时,校园里漫步时……时常可以看到她与同学们手语交谈的场面,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姐姐”。
2011年,一位聋生由于生活习惯和同宿舍的听人同学不一致而引发矛盾,半夜给郑璇发来长达四五百字的手机短信诉苦,郑璇顾不上休息,立即前往学生宿舍走访协调,与家长沟通,最终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14年,有一位听障女生和健全学生一起随班就读,因不能适应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而表现出异常沮丧和消沉,郑璇及时发现后,马上找这个女生谈心,主动与辅导员和授课老师联系,说明情况寻求共同帮助……
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特教专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励志聋生典型,在健听大学生中组建了一支能干的手语翻译团队,为聋听两个群体的和谐共处作出了重要贡献。
灵动的双手串起聋生最美的舞姿
“特殊教育最大的特殊性源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师资紧缺,相关科研成果匮乏,在教育公平呼声愈来愈强烈的时代背景下,特殊教育研究必须满足特殊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郑璇常这样说。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她悉心研究教学方法改革,在全国首创“三位”课程教学模式,即将“语文+手语+沟通技巧”进行融合式教学创新,搭建聋听之间的精准、便捷、畅通的高效沟通桥梁,为学生创设了自主、灵动、和谐的“特殊教育课堂生态”。她良好的师德师风,在“聋·听”两个世界自由穿行……
作为硕士生导师,她在特殊教育专业的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方向带领了8名研究生,独立承担了面向普通大学生的手语课和面向聋生的十余门专业课,近六年培养了720余名特殊教育本科人才。
作为教育科学学院“聋教育”学科带头人之一,她团结带领9名聋生授课教师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申报和参与重庆市级课程改革重大项目。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手段采用、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下足功夫,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著名特殊教育专家张宁生教授在走进她的课堂听课后,激动地赞扬说:“这是我听过的一堂最棒的高校手语教学课!”
近十年来,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到校级项目,郑璇主持了“代表城市手势语料采集、信息标注和语料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语言接触对聋人手语发展演变的影响研究”、“聋人手语的语言学分析及其教育学意义”、“以聋人大学生沟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三位课程体系开发与建构”等。
“中国手语类标记与类标记谓语研究”、“中国手语方向性动词与同时性结构研究”、“我国残疾青少年的自我决定及支持系统建构研究”、“特殊儿童生涯发展整合性支持模式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项目,都是郑璇的主要研究。
无论是特殊教育的专著,还是国家级期刊上的论文,郑璇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填补了目前国内聋人手语语言领域的空白,在手语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科研贡献。她治学态度严谨,独立研究能力强,学术界同行评价郑璇:“开创了中国聋人进入大学任教并获副教授职称和硕士生导师资格的先河”。
多年以来,在特殊教育事业平凡的岗位上,郑璇努力实现着作为党员教师的人生价值,用大爱,默默在“聋·听”两个世界自由穿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