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探索新路救助听障儿童
人工耳蜗术后一个月,植入体开始启动,医生为小朋友调试人工耳蜗。
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后的小朋友。
作为在全省较早将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医疗纳入城乡居民医保救助制度的城市,汕头不断提高重度听障儿童救助保障水平,并将提高听障儿童救助力度列入今年新颁布的《汕头经济特区残疾人扶助条例》。救助听障儿童的“汕头模式”得到省领导肯定。
8月初,就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于年初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广东重度听障儿童救助力度的提案”,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残联、省教育厅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在汕头开展实地调研,“汕头模式”再次引起关注。省残联副理事长、调研组组长李敏表示,汕头市残联在听障儿童救助方面“先试先行”,很有经验,值得调研组学习借鉴。
“提高救助力度”写入立法
从短期项目救助到出台规范性文件、特区立法,近几年,汕头不断完善制度性安排,对听障儿童的救助力度不断提高。
据悉,自2011年起,汕头就把听障患者救助纳入规范性文件范围,作为残疾人医疗康复救助基金的一项内容,变短期救助为制度性安排,并在2014年先后出台《汕头市残联听力语言康复救助办法》《听力语言康复救助实施意见》。2015年11月,汕头出台《关于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医疗保障水平有关问题的通知》,把人工耳蜗植入医疗纳入医保,并在今年6月新颁布的《汕头经济特区残疾人扶助条例》中明确规定:“完善听力语言康复救助制度,推进婴幼儿听力检查、助听器适配、人工耳蜗手术、听力语言训练等救助工作,提高人工耳蜗植入医疗保障水平。”把提高听障儿童救助力度写入立法。
听障儿童服务辐射粤东
从远来看,汕头市聋人学校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办学,一直是粤东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领头羊。从近来看,汕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办已有15年,一直承担汕头、揭阳、汕尾三市的人工耳蜗初查及术后安置工作。加上金平区蓝天下特殊教育学校被纳入定点管理的民办残童康复机构,目前,全汕头正在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儿童有250名,其中本地户籍125名、非汕籍125名。
不仅如此,为了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汕头市残联成立听力语言康复专家委员会,尝试打通听障儿童信息共享、早通报、早干预、早救助渠道,并邀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残联的专家,为粤东地区医院、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培训。2014年,汕头残联和教育、卫生、人社部门合力,把从事儿童语训工作的老师纳入职称评定体系。
以免费或补助形式扩大救助面
汕头残联的工作人员表示,从听力筛查、助听器适配到人工耳蜗手术、言语康复训练,从婴幼儿到成年人,汕头一直努力扩大救助面。
相关举措包括:为听力障碍婴幼儿、儿童免费听力检查诊断;为低收入听障人士免费或资助适配指定型号助听器;在公办康复机构和定点民办康复机构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在民办机构训练的残童,可采用先缴费、补助款分两次核拨到儿童家长账户的形式进行;对于6周岁以下听障儿童康复训练补助标准,汕头残联把标准从国家、省项目每月1200元、每年10个月提高到每月1800元、每年11个月;在汕头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大龄训练班,把语训资助年龄延长到10周岁,解决部分患者术后一年训练时间不够的难题;给予7到14周岁在定点民办机构训练的听障儿童每人每年资助7500元等。
一位参加调研会议的家长代表说:“对于我们这些家里有重度听力障碍患者的家庭来说,是实实在在能减轻经济负担、解决小孩康复问题的好政策。”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