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老人爱绘画 成了“明星”

  •  
  • 浏览次数: 87
  •  
  • 发表时间:2016-09-07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杨象城照

杨象城照

杨象城的素描画

杨象城的素描画

  “他只要拿起画笔,到了深夜也不会厌晚”。这是居民们对一位业余绘画爱好者的赞赏。

  他叫杨象城,今年61岁,是一个聋人,家住城厢街道太平弄社区。在采访中,笔者不懂手语,是通过邻居做“翻译”,才把他爱画画的事记下来。

  失去听力的他非常努力

  杨象城生下来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2岁那年,因一次感冒发烧,注射退烧针过敏,引起双耳残疾。

  他从四五岁开始就喜欢看连环画,有时候拿来一支笔和一张纸,装模作样的东画画西画画。

  8岁那年,父母把他送到宁波聋人学校读书,学习语文、数学、美术等课程,而他对美术最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便开始照着书上的画一笔一画地涂鸦。上课时,两眼盯着老师的手语,把画画要领记下来。做完作业,别人出去玩了,他还在教室里画画。有时候画得很入迷,到了吃饭时间,人家催促他几遍,他还专心致志地握着手中的笔。

  功夫不负有心人,练得时间长了,画得多了,手感也就来了,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在班级中他是画画的佼佼者,老师时常表扬他,称赞功底不错。

  晚上借手电筒光也要把画画完

  1973年,初中毕业的杨象城幸运地被招入萧山福利厂做钳工。工作苦和累,但他依然不放弃手中的画笔。年轻时与他集体宿舍同住多年的陈见明师傅说,他是一个绘画迷,哪怕白天工作任务很重,人感到很累,一说起画画好像疲劳都消失了。

  是的,每当吃完晚饭,同事们根据各自的爱好,有的去下棋、有的去看电影或逛商店、公园,而他却往往一头钻进宿舍里练习画画。有一件事让陈师傅勾起甜蜜记忆,那是几十年前的一天晚上,宿舍里其他四个人都关灯睡觉了,杨象城悄悄地拿出一支手电筒,搬来一张方凳当桌子,坐在床边,借手电筒光继续画画,一直到手头的这张画完成了才搁笔。

  杨象城爱画画的同时,喜欢逛公园和爬山。这样做目的,是为绘画积累素材。逢厂休日,他白天安排去逛公园或爬山,拓展视野。晚上,把所见所闻用画笔记载下来。有一年夏天,他去西河公园,看到九曲桥边风景很美,有意坐到桥中间,跷起二郎腿,一手摇动着扇子,沉浸在喜乐之中。

  当天夜里,他津津有味地将西河公园的风光与自己导演的那个表情相融合,画了一张寓意为景色优美,生活幸福的画。第二天,有的工人见到后乐得哈哈大笑,连声夸道:“勾思好,画得真好啊!”

  杨象城擅长素描画,作品有山水、植物、动物,人物等。细心的人会觉察到,其中反映人民解放军生活和英雄杀敌方面的故事占的比例最多。如《游击队》、《激烈战火》和《长征远》等作品中的人物、枪弹、大炮和作战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一眼看去让人赏心悦目,受人鼓舞。

  据杨象城自己说,他画的画虽比不上专业人士,上不了大雅之堂,但许多作品都是经过反复琢磨出来的,想想蛮有成就感。

  作品既跟潮流又很现实

  杨象城说,到我这个年纪了,觉得画画的好坏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开心。

  他今年4月退休后,手里的笔没有退休,继续默默无闻地耕耘着。他的妻子也是聋人,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房子比较简陋。笔者去采访他的这天,天气炎热,低矮的平房里显得格外闷热,一进门看到他伏在方桌上,用一只台式电扇取凉,脸上还流着汗珠,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他递过一叠画,笔者看了看,第一个印象是他的想象力丰富,作品紧贴时代形势,弘扬社会正能量。

  例如在反腐倡廉中,他在媒体中了解到形形色色贪官落马。就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贿赂》、《贪官污吏》、《嫖娼大师》等作品。其中的一幅《贪官污吏》,用单调的黑色画出了丰富的内容,把贪官的一张脸变成阴阳效果,表面是奖状锦旗挂满办公室,看似身着漂亮外衣和美丽光环,暗地里却见钱眼红,来者不拒,干着见不得阳光的丑事。好幽默呀!

  他画中的家乡美,也是不错的作品。瞧,一大片荷塘里,长满许多美丽的荷花,有的已绽开灿烂的笑容,有的才放露出初开的花苞;河水清澈见底,野鸭在欢快地畅游,偶尔飞来几位小游客——蜻蜓,给这宁静的荷塘增添了几分生趣。凡是看了这幅画的人都会啧啧称赞道:“荷塘的景色真美!”

  “G20峰会将在萧山召开,我虽不能用声音来表达对盛会的一份心意,但有能力用画画的形式来替代。” 杨象城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创作的主题为《喜迎G20峰会》的作品,有四幅画组成,每幅都有简短的题记,内涵丰富。他说,要把这幅保管好,留作记念。

  五十多年来,杨象城爱画画的事,在社区居民群众是出了名的。


来源:残疾人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绘画 老人 听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