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聋人到底能不能演电影?
中国聋人网讯(魏鹏) 2016年9月2日下午5点,北京市朝阳区常营沃美影城,聋人摄影师兼导演冯刚举办了一场关于“聋人能不能演电影?”的座谈会。到场的聋人很多,还有一部分健听人,其中还有四位美国来的朋友。通过这次座谈会,冯刚和观众进行了交流,对电影和聋人演员提出了多方面的看法。
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播放一部时长为四十分钟的影片,影片分为三个段落。 第二部分是导演和现场观众互动交流。
影片的第一段播放的是影片《搭错车》、《毒战》《大爱无声》等影片中,健听人表演手语的片段。然后,播放的是冯刚自己拍摄的短片《橘子树下》,里面的主要演员都是聋人出演。冯刚想用自己拍摄的短片和前几段短片进行对比,对比健听人与聋人打手语之间的差距。
第二段是聋人所熟知的美国影片《错位青春》以及《小神的女儿》中的片段。《小神的女儿》讲述的是聋人学校的教师詹姆斯的故事。片中的女主角,由聋人演员玛丽·玛特琳本色出演。玛丽18个月大时因患麻疹而失聪,这位不为残疾而消沉的姑娘上过大学,专修犯罪法学。在一次舞台剧的面试中,导演看中了她,决定给她一个角色试试,从此开启了她的演绎事业。她是奥斯卡电影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荣膺此奖项的听障人士,同时成为四位初涉银幕就获得奥斯卡小金人的女演员之一。她先后出演了四十几部影片,每部片子都是本色出演,获得了观众很好的评价。她的成功,证明了聋人也能像健听人一样担任电影角色,并且能够做到很出色。冯刚认为,国内很多导演对聋人存在着偏见和不了解,没有给聋人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聋人做演员的权利被惯性思维给剥夺了,导演以沟通不方便为由拒绝使用聋人演员。其实手语也是一门语言,就像英语一样,可以请来专业的翻译人员与聋人演员进行交流,就像请外国演员来中国演戏,可以配备专门的翻译。聋人演员演自己的故事,既增加聋人朋友观看电影的兴趣,也可以让表演看起来生动、舒服。
第三段播放的是央视的公益短片《我看见你》,央视的几位著名主持人出镜,用手语打出一段公益宣传语,请聋校的老师作为手语指导。冯刚按照内容,也拍了一部短片,里面的手语表演都是聋人出演的,与央视的短片进行对比。冯刚认为影片换做聋人做手语指导,动作会更优美,同时凸显聋人要为自己发声,不希望别人来代表自己。
在本次活动的交流阶段,有的聋人观众朋友在看完了健听人表演的手语之后,觉得演员表演有很多问题,脱离了聋人的实际生活,健听演员打手语就像在背稿子似的一个字一个字的打,让人觉得特别生硬不自然。他们认为,如果换做是聋人来表演反映自己群体的电影,可以消除聋人看影片的距离感,标准的手语看着很舒服,就像健听人看电影的感受一样。还有的聋人觉得,健听人在打手语的时候,没有达到聋人的表情和神态的统一。也有些健听人观众认为,央视主持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公益短片增色,该片的宣传效果不错。
冯刚说:“美国演员玛丽马特琳在影坛上的大获成功,充分证明了聋人一样可以出演电影,并且可以表演得很出色。她的成功,也为聋人在社会地位上的提升,做出了贡献。目前聋人电影传播的途径,主要是放在公众号上通过朋友帮忙转发,或者是参加聋人电影节进行宣传。聋人电影节毕竟是短暂的宣传活动,如果想让更多的人看到电影,还是需要借助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电影院上映。这就需要把电影拍好,需要更多的好剧本,这个剧本一定要由聋人来写,才能更适合聋人观看。但是写剧本跟沟通有一定的联系,聋人在沟通方面比较困难,再加上这个群体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目前还没有出现我知道的可以写剧本的聋人。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经费的问题,没有人给聋人拍电影进行投资。所以导致现在聋人拍的电影,只能通过个人方式的传播,或者在聋人电影节的短暂播放。”
目前国内拍摄关于聋人的影片都是用健听人演员表演的,这是由于导演觉得用聋人演员沟通起来不太方便,因此也就没有给聋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其实手语也是一门语言,就像其它外语一样,不妨在影片拍摄的时候,试着请个专业的手语翻译,在聋人和导演间进行沟通。国内拍摄的外国大片的时候,都有专业的翻译从中进行沟通。所以,聋人演员在沟通上的障碍是可以解决的。冯刚认为,国内的电影界不仅对聋人群体不充分了解和不完全接纳,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
冯刚想通过聋人自己拍片, 给这个群体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大家熟悉和了解这个群体。他希望在聋人群体中涌现一些写剧本的人才,写自己的故事,并通过电影的形式,让更多人走进聋人的生活,了解和接纳这个群体,从而提升聋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加强聋人自身的社会融合意识。
冯刚导演组织的本次座谈会,为聋人和健听人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也为聋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希望此次座谈会的想法能够传达给社会大众,借此机会让聋人群体能够融合到社会大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