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里的高考追梦人

  •  
  • 浏览次数: 181
  •  
  • 发表时间:2014-05-16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幸福的选择
有学生同时被四所高校录取
  走进扬州特校聋部的高三教室,虽然学生们已经考完回家,但是教室里还能看出紧张的高三气氛。不少课桌上还堆着成摞的复习资料。教室门旁的高考倒计时牌定格在“离高考还有1天”。教室墙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抓住今天,才能不丢失明天”的励志标语仿佛还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学生们坚持梦想的地方。
  李玲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学生大多数都在扬州特校学习了12年。从4月2日到4月18日,老师们带着18名学生先后奔赴长春、天津、北京、郑州、南京等地参加今年全国特殊教育的高校单招考试,5月6日终于传来好消息:18名学生全部被高校录取,其中11名同学达本科线。
  更让李玲老师感到欣慰的是,部分学生收到的通知书还不止一张,读哪所高校,成了他们幸福的选择:文科班的杨家林同学同时收到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等四所大学的录取通知,最终她选择去北京;朱家锐、朱世杰两名同学选择结伴去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这所学校被誉为“聋人清华”;收到三张录取通知书的刘云同学最终选择了素有“聋人北大”之称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梦想的力量
学习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
  文科班的刘云是个清秀的大姑娘,若是不和她交流,怎么也看不出来,她是个聋哑人。虽然家里并不算贫困,但懂事的她还是想利用毕业后的几个月打工挣学费。由于记者不会手语,她和记者进行了笔谈。“谈”起自己在特校的12年学习生活,尤其是高中生活,她“说”,每天从早上8:00一直学习到晚上9:00,有时候觉得当天的学习任务没完成还会加1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刘云觉得,再累都值得,因为她的心中有一个大学梦。“从初中开始,她就梦想着自己将来能考大学,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刘云“告诉”记者,自己将来想做一名特教老师,这样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圆梦。
  多才多艺的朱世杰同学今年也收到三张录取通知书,他是学校舞蹈队的骨干,美术绘画也是他的强项。“跳舞占用了朱世杰不少复习时间,我还曾经担心会影响他的考试。”李玲老师说,“但这孩子会抓紧一切时间复习,排练的间隙、晚上自习时间,甚至是在去考试的火车上,他都书不离手。”
  文科班的孩子,除了要考语、数、外,还要加考美术。美术老师告诉记者,聋人听不见道不出是一种痛苦,但在某种意义上,却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远离喧哗,专心欣赏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些孩子也特别刻苦,画多了素描、水彩往往会很枯燥,但他们却常常可以一整天呆在美术教室里,不嫌累。
聋生的课堂
教师手口并用仍然大声讲
  聋生考大学?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如何上课、复习?记者原本以为聋人学生的课堂应该寂静无声,没想到面对一帮听不见声音的学生,老师们仍然用洪亮的声音在上课。虽然高三已经放假,但在高二年级的教室外,记者感受了一下聋生的课堂。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解文言文《劝学》,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口语、手语并用。讲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时,老师用手语告诉学生,这句话演变成现在的成语“青出于蓝”,学生们不理解。老师就用自己和学生举例。一个词语,普通学生只需讲一次,但他们却要多讲好几遍。遇到比较复杂或关键的词汇或句子,老师就在黑板上画图,结合幻灯片上的文字、口头说明和手语,向学生进行讲解。记者偷偷地计了一下数,说明一个简单成语,老师在一分钟里一口气做了100多个手势动作。
  在提问、讨论环节,聋生们相当活跃,他们有时走到其他同学身边,有时走上讲台,拿着本子,对着老师比比划划或者索性就在黑板上写起来。
  李玲老师告诉记者,特校的老师们都明白,虽然孩子们听不见,但他们特别渴望听到声音,看到有人对他们说话;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能够看口型“听课”,所以老师们在讲课时不仅要出声,而且口型比平时更加清楚、准确,甚至夸张。这样能够让学生到课堂外跟人交流时,看口型交流更准确。
集体的战斗
学生们追梦路上的助力人
  聋生高考采取单招制度,学生要到报考的高校进行文化课考试和专业课加试。北京、天津、长春都有招收聋生的特教学院,考试由学校自主命题。学生可以报考多所高校,自由度很高。但是对于他们的高三老师来说,这也是一件难事。这些年,社会对普通高考的研究很深入,各种材料一应俱全,但是对残疾考生单招的研究却相去甚远,老师要自己摸索各学校的命题规律。聋生们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背后还有一群辛苦工作的老师。
  目前特教高中阶段没有针对聋生的教材,使用的是普通高中的教材。上课时,老师们主要通过手语和板书相配合来讲解。古诗词、三角函数、英语语法,所学的知识和其他健全的学生都一样,但特校老师和学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拿学生们觉得难学的数学和英语学科来说,老师们在课外做足了功课。教数学的吴琨老师也同为聋人。这个小时候药物致聋的大男孩,是学生们身边的榜样。同样的身体情况,让吴老师更加能理解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讲什么原理时要自制教具,什么概念要用多媒体展示说明,什么题目要重点讲解,哪里是聋生们理解的难点,吴老师“感同身受”,也拿捏得更加准确。手语是聋人的母语,汉语相当于他们的第一外语,英语已经是第二外语了。英语教学得从手语转化为汉语再转化为英语,多了一个环节,其难度可想而知。模仿口型、书写记忆、设计游戏、情景表演,各种教学手段只为让学生们对英语有更多的兴趣。
  也正因为有了这支教师团队,在国内大多数聋校上四年高中的背景下,扬州特校只用三年时间就完成全部高中教学任务。创办高中班七年以来,有近百名聋盲学生通过单招途径进入大学深造。
知心的关怀
学生们的心思只有老师懂
  每个学生致聋的原因和时间不一样,家里对自己的关注度如何都会对他们的性格产生很大影响。有的家里生了二胎,有的家中特别贫困,有的父母对孩子特别溺爱,有的家长彻底放弃孩子……这些都会对原本就有身体残障的学生产生影响。“聋生的人数虽然少,但是1个孩子就是1类。虽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少,都很单纯,但身体的原因让他们生性敏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波动。”多年做高中班主任的李玲老师感触很深。
  在扬州特校,大多数高中班的孩子都住校,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有的外地学生,甚至几个月才回家一次。90%以上的聋生父母不会打手语,他们和家长的交流也仅限于生活吃穿上的交流。会手语、懂得他们心思的老师成了他们的知心人。
  “我让孩子们每天写日记,这样既锻炼了写作能力,我也从他们的日记上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动态。”身为语文老师的李玲,还制定了“谈话”制度。学生爱上韩剧、漫画,复习过程中有畏难情绪,个别学生孤僻、不合群……李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和孩子们“聊天”,帮助学生们度过一个个心理危险期。“有几次课上,一个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总是开小差,经过观察,发现他特别爱和另一名女生在一块聊天。”李玲老师找这位男生谈心,及时扭转了男孩的学习态度,杜绝了一次可能出现的“早恋”。
  特校的老师们都是这样,有一双锐利的“慧眼”,能够随时捕捉到学生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老师们因此与学生结成了不同寻常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亦父亦母。上天给聋生们按下了静音键,但孩子们却依然用努力和坚持向人们证明,他们可以“发出”最美的“声音”。而教他们“发声”的人也是最美的,因为是他们带领孩子们站上了人生更为精彩的舞台。
来源:扬州特教网



 来源: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