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牵着蜗牛去散步

  •  
  • 浏览次数: 39
  •  
  • 发表时间:2015-07-24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中国聋人网讯 常有人说上学贵,但有这样一所学校,学生不仅不交一分钱学费,连生活费住宿费都全包。

  “6年了,一分钱都没交,包括校服、春游费、班费,甚至还有免费中餐。”年轻妈妈谢梅桂一再向记者证实,为证明这话的真实性,她拉过儿子的手,爱怜地问道:“是不,崽崽?”穿戴整齐、看不出残疾的崽崽憨笑着点头。

  “我们300多个孩子,都不收一分钱学杂费,这几天两个学生参加高考面试,路费都是学校出的,我还专门派两个老师陪送。”校长宋志新说。

  这么好的学校?在哪里?叫什么?

  这就是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别尊重:“我亲爱的孩子,你只是走得慢一点”

  智障生105人,聋哑生199人,盲生12人,语言康复部学生12人。74名老师,老师队伍不错,年轻敬业者居多,至于学生,“别说全面发展什么的,就是能正常上课就不错了。”宋志新说,此前她在普中当了十几年副校长,再之前是颇有些名气的语文老师,教书对她来说是享受,而现在……年轻时尚的美女校长宋志新,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是既怜爱又酸涩,说不出的滋味。

  “其实这些孩子都不错,单纯、重感情,让人怜爱。”朱鹏是学校的培智部教研组长,一个帅气的大小伙子,有8年教龄了。记者见到他时,正是上午放学时间,他站在教学楼门口,等着家长们接孩子,接走一个写一个的名字,并且交代家长孩子的作业是什么,记者凑上前一看,只见是些“5+2”“3+8”之类学前儿童都知道的题目,“这是高难度题目呢,好多孩子读了七八年,连5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朱鹏叹口气,但丝毫看不出有什么不耐烦。

  “在这当老师,挺幸福的。”刘爱玲,在特校工作了17年,她说,自己说的绝对是真心话,虽然孩子们有智力或听力、视力障碍,在学校老师们不仅要教书,还得当保姆,为孩子们穿衣洗脸擦口水,甚至有时还得替他们擦屁股换尿不湿,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爱、心疼,也是真心的、不掺半点杂质的。她举例子说,有天她让学生帮着打早饭,平时都是稀饭馒头,但那天她发现自己的桌上放着的居然是一盒牛奶两个馒头,原来学生去晚了食堂没稀饭了,他就将自己的牛奶给了老师。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特校的老师,都喜欢读这样一首散文诗,他们说,这些残疾孩子,只是走得慢一点而已,只要我们用心,用心灵去贴近心灵,他们也能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

  无限关爱:“慢慢走,我们一起努力闻到花香”

  “没你想象的那么痛苦。”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开朗快乐,心态阳光。他们说,外人都以为特校的孩子教不出,其实不然。当然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考上大学,但你看到盲生、聋生在你的努力下能开口说话、能自食其力,智障生能基本生活自理,那种开心,不亚于学生拿奥赛奖牌和考上大学。

  “为这个孩子我操碎了心,可之前走的都是弯路,直到来到衡阳特校。”文章开头提到的谢梅桂,儿子先天性聋哑,并伴有心脏病,此前她带着儿子到处求医问药,时间过去了两三年,钱花了十来万,孩子“基本没起色”。刚到衡阳特校时,7岁的儿子看起来才两三岁,体重才20多斤,班主任老师刘爱玲比对自己儿子还上心,让他坐第一排,时时刻刻眼睛盯着他,生怕他出一点意外。有一次,孩子生病了,上吐下泻,刘老师二话不说把孩子送到了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一个知识点没有弄懂,老师经常加班加点单独辅导,连饭都顾不上吃。6年过去了,儿子不但会说会听、能写100多字的日记,还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我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这是记者听到的不止一个老师的回答。

  ——刘伶俐,从南京特师毕业就来学校了,21年里让无数学生开口说话,包括自己的聋哑儿子,“儿子能康复,我的学生们也一定行”。就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她将自己班上总共只12人的听障生有10人送进了大学门,现在又接手了一个最累最烦的康复班。

  ——尹红梅,在特校工作20年了,之前教听障生,后当智障班的班主任,“当时正好当母亲不久,我就当他们是自己不懂事的孩子”。

  ——唐丽娜,12个视障生的班主任,语数全是她一个教,因为全校只有她一个人懂盲文,这个学期又增加了一门新课:大字课本课,因为班上又来了2个弱视生,所有的课本唐老师要在电脑里放大70倍,一张A4纸只能打20个字,“双休日全部用来给他俩做课本了”。

  ——陈红,带的高中班只有5个学生,“像带研究生一样”,其中有两姐弟,20多岁才转学过来,“我从他们写字开始纠正,天天抓他们单独辅导”,陈红说,她在医院工作的丈夫也被拉来帮忙,“21年了,只要我一到医院,老公的同事们都知道,我是带学生来看病了”。

  “极大地锻炼了耐心,我们都成了好脾气。”座谈中,老师们都这样说,这是他们在特校工作的意外收获。“你想想,教一个‘杯子’,就要将你所知道的全世界的杯子都找来,摸着喉咙教发音,摸着实物去感知,可能几天就只做这一件事,性子能不好?”朱鹏解释。

  真情付出:“我也能看到满天亮丽的星斗”

  聋生孙亚芳要高中毕业了,老师推荐成绩优异的她考大学。她找母亲要钱到外地面试。

  “身体健康的大学生找工作都困难,何况你是一个聋哑人?”母亲不同意,家里经济不宽裕,她希望女儿学一门手艺。

  小孙沉默了,郁郁寡欢。

  “学校出钱。”宋志新果断拍板。她说,一个聋哑孩子走到这一步不容易,学校要全力帮助实现梦想。

  后来,学校拿出专门的经费,派副校长肖鸣杰送孙亚芳到河南考试。同班的李彦红,也是学校出钱出人送到太原考试的。

  “说实话,我们特殊教育学校资金的压力很大,很多地方都需要花钱,但是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我们绝不吝啬。”宋志新说。

  学生公寓全部改造,改建学校食堂和修葺围墙,新建培智综合楼、聋儿语言康复中心、学生律动教室……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孩子们的神态都不同了。

  给所有的住校生换新被褥,“是乡下专门买来的棉花,请师傅专门到学校弹制的”;

  新校服,学校提供;寄宿生每周回家往返车费,学校提供;学生每学期春游或秋游等户外活动,包括午餐,学校提供……

  “没有学校就没有我。”采访中,一个小伙子在纸上写下这么几个字。众人介绍说,这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叫刘涛,是衡阳特校改变了他的人生。

  26年前的1989年,9岁的聋哑儿童刘涛进入衡阳特校;12年后,他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2005年9月,刘涛回到母校成为老师。同是残疾人,刘涛极受学生欢迎,他在QQ上跟记者说,从学生到老师,角色虽然变了,但对学校的爱从未改变。当年,是学校给了他从没有想过的人生,现在他要给每个学生不一样的未来。

  “每个学生都成为刘涛不大现实,但让每个人有进步或者自食其力,我们有信心。”宋志新说。

  正说着话,一个快乐的小男孩从我们身边走过。

  “唐广大。”宋志新叫住了他,孩子停下脚步,口中叫着“校长好”,仰头笑望着校长。

  宋志新说,唐广大来校6年了,当时连话都说不清楚,现成长为培智部的学生会主席,不但能生活自理,还比较会与人沟通,爱园艺。更重要的是,他特别热爱学校,节假日都要赖在学校不回家。眼看要毕业了,他已经好多次求老师求校长别让他走。正好学校需要聘请园丁,准备送他到专门的园艺学校培训,回来后留校工作。

  “真的吗?太好了!那我可以一直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了!”唐广大听懂了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高兴得跳了起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特校 聋人 中国聋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