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江苏最美特教老师-高春英:期待孩子们拥有自强自立的人生

  •  
  • 浏览次数: 146
  •  
  • 发表时间:2015-09-24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个人简介】

  高春英,女,1975年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4年9月走上特殊教育工作岗位,现为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自工作以来,先后获得金湖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十佳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特殊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其教育教学论文有4篇在省级刊物发表,2篇获得国家级奖项,4篇获得省级奖项,5篇获得市级奖项;所主持的两个市级重点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多种奖项。

  【人物通讯】

高春英:期待孩子们拥有自强自立的人生

  中国聋人网讯 从走上特殊教育岗位到如今,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高春英由当初十来个孩子的“小姐姐”,变成了如今65个智障孩子的“大阿姨”。她的年华在时光中流逝,而数以百计的特教学生却从她那里获得了成长的力量。

  环境在变,特教情没变

  “你看,这里是感觉统合训练室,孩子们平时在这里训练;这里是淘气堡,孩子们可以在这儿玩耍……”6月25日早晨,我们在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见到了高春英,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记者参观学校。“这边两栋楼都是我们的,现在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师资,都比以前要好不知道多少倍。”高春英感叹道。

  说到“以前”,时间要退回到1994年,19岁的高春英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金湖做了一名培智学校的教师。“虽然在4年的学习中早已做好了面对特殊孩子的思想准备,但当我第一次走进课堂时,还是被吓了一跳。”当时班里有一个孩子,由于触电,半边脸都被烧焦了。“当她第一次抬头看我时,我的心都震撼了。这都是些有过怎样经历的孩子啊!”高春英说。

  选择特教事业,年轻的高春英遇到的困难可不少。金湖县地处苏北,当时特殊教育才刚刚起步。“我所在的培智学校,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办学地点,而是一部分班级设在成人教育学校,一部分设在一两所小学。”于是,高春英每天都要往返于不同的“校区”之间。虽然一个班只有十来个孩子,却一个跟一个不一样。“他们有的没有自控能力,经常把大便拉在裤子里;有的有自残倾向,稍不留意就撞墙、抠鼻子、抓脸;有的比较好动,总是一不留神就溜出了学校……”当时学校没有生活教师,高春英每天在教学之外,还要第一时间帮孩子们换洗尿布或脏掉的衣裤,不停地为他们擦鼻涕、洗脸,并时刻防止他们偷跑出去。

  “工作上的困难还不算什么,最让我难受的是社会上对特殊教育的不理解。”高春英回忆道,一次在公交车上,当旁边的乘客得知她是特教老师时,立刻投来鄙夷的眼光,“吃饭、穿衣这些最基本的事情也需要老师来教?太搞笑了吧?”同样不理解的还有高春英的家人,工作的第一年,他们一直劝说高春英转行,而她却丝毫不为所动。一年后,在全县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中,当培智学校的孩子们像天使一样首次在舞台上跳出自己的舞蹈时,观众震撼了、感动了,这也坚定了高春英留守特教的决心。

  “现在国家对特殊教育非常重视,社会环境也在一步步变好,各界对特教事业的关注度逐步增加。”高春英说。如今在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6个班级的65个孩子,有20多个教职工在照顾。去年,省教育厅还为学校拨款60万元,创建了家园式多重障碍儿童学前康复中心,“我们将教学楼西侧整个区域确立为学前康复中心,把过道两边所有的教室及洗手间统一改造成了单元式家庭场景,还设有小超市、小医院、小车站等生活场景,训练孩子们的基本生活本领。”

  给特殊孩子更适切的教育

  上午10点,高春英准时走进学前康复教室。“孩子们,上课啦,我要先点名哦。陈晨(化名) 有没有来呀?”高春英温柔地说。没有回应。“陈晨来了吗?”她面带微笑,又叫了一遍。还是没有回应。虽然知道今天班里9个孩子一个都没有少,但高春英还是不厌其烦地继续点名,丝毫没有愠色。“谁是陈晨啊,来了就走到老师身边说一下哦!”许久许久,不知道她已经说了多少遍,终于,一个男孩慢慢走到高春英面前,嗫嚅着,羞涩地说了句:“我……”高春英笑着张开手臂,抱了抱小陈晨,说了句“你真棒!”小家伙开心地回到了座位上。

  小陈晨天生语言发育迟缓,加上自闭,不愿意开口。每次课前,高春英都要先点名,等待孩子说出自己的名字,一遍不行说两遍,两遍不行说三遍……直到所有人都主动说出自己的名字。因此,一个班9个孩子,往往点名就要好一会。“现在已经很好了,很多孩子刚来时一句话都不愿说,也说不出来,如今有的已经能很完整地说一句话甚至是一段话了。”说起这一点,高春英很是自豪。

  2000年前后,金湖县培智学校和聋哑学校合并,高春英开始担任聋儿语训工作,教低龄聋哑孩子练发音、学说话。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声音,她总是把他们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或嘴巴前,让他们感受声带的振动和气流的强弱。有时为了区分不同的发音,她要把孩子的手指放进自己嘴里感受舌根的变化,一次又一次,等到孩子的手拿出来,她早已被溅了一脸唾沫,喉咙也开始干呕。这些聋哑孩子学会发出第一个语音一般需要几个星期,而发准一个音、会说一个字,往往要教成千上万遍。

  “后来,学校的聋哑学生逐渐少了,到如今已经全部变成了智障孩子,教起来更不容易。”高春英表示,除了课堂教学变得困难,原有的教材也不再适用,显得偏难,“于是我们开始着手开发校本教材。”她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实践、选方向,将每天的授课内容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然后一起研究、修改、打磨,一天又一天,一轮又一轮,直至定稿。如今,一套校本教材已经顺利开发完成。“我们的教材是从给孩子上课的实践中开发出来的,因此更加具有针对性。”高春英说。

  为了给特殊孩子更适切的教育,除了开发校本教材,高春英还潜心钻研并率领教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生活化”“心理健康”等课题研究,用来探讨并解决残疾孩子的心理及生活问题。近年来,她的教育教学论文有2篇获得国家级奖项,主持的多个重点课题顺利结题,2010年和2013年,还连续两届被评为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教孩子独立生存的本领比什么都重要

高春英在企业车间指导孩子们为产品贴吊牌

  “昨天高老师又去和企业负责人沟通了一下,现在这一届的8个毕业生终于都顺利就业了。”采访中,金湖特校校长孔维祥高兴地对记者说。

  今年,金湖特校有8个孩子要从学校毕业。6月初,眼看着孩子就要毕业,就业却没有着落,高春英急了。之前她和孔校长已经跑了很多企业,但没有人愿意接收这8个智障孩子。“我们这只是个小县城,没有多少大型企业,聘用智障学生对于企业来说,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尽管知道一下子实现所有孩子的就业并不容易,但高春英还是没有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叫宏烨集团的鞋厂同意这些孩子到那里上班。企业是同意了,有个叫小吉(化名)的孩子的家长却打起了退堂鼓,监护人怎么都不同意小吉出去就业,而是希望他一直留在学校里。在说不动高春英的情况下,小吉的监护人竟跑到企业,说孩子不具备就业能力,让他们不要同意孩子到那里工作。企业负责人犹豫了起来,小吉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

  高春英没有妥协,“这8个孩子都是培智生,他们的适应能力本就很差,所以我们才想方设法让8个孩子进同一家企业,一起就业,这样才能最快熟悉环境,否则以后就业的希望更加渺茫。”她一次又一次和小吉的监护人、企业负责人及孩子沟通。幸运的是,努力最终没有白费。“现在几个孩子都就业了,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高春英倡导“生活化”特教方式,让孩子提升自理能力。

  对于特教教师来说,只要学生在校不出意外,顺利毕业,本职工作就算完成了。但高春英并不这么认为,“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教孩子们独立生存的本领比任何其他的帮助和爱护都更重要。”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她的一名学生。这个叫吉龙(化名)的智障男孩,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患有精神病,发作时经常打骂他,还会把家里的东西都卖掉或者扔掉。“那时高老师每到周末就会拿些零用钱给吉龙,并给他做好两天的饭菜,季节变化了还会拿些衣服给孩子穿。”高春英的同事刘彬彬告诉记者。

  “那时我开始认识到,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和照顾终究有限制,没有人能陪伴他们一生。”高春英说,“必须要对智障学生进行职前技能培训,使他们普遍拥有一项劳动技能,并有适应社会的信心、勇气,帮助他们顺利走上就业的道路。”

  高春英带领学校的老师们认真研究和实践,将对智障学生的培训分成了三个阶段。“低年级主要以‘我知’为目标,重点是对其自我服务及劳动态度的养成,让学生基本掌握饮食、穿着、就寝等生活自理技能。”而中年级则通过教育训练,让学生掌握家务清洁、衣物整理、食物料理等基本家务劳动技能。等学生到了高年级,学校会结合本地实际,给劳动技能课程增加课时,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并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到学校实践基地和企业参加实践。如今,金湖特校的孩子毕业时,都有自己的技能,并能独立承担一项工作。

  “我期待他们都能拥有自强自立、自食其力的人生。”高春英说。

  【采访对话】

  记者:当初为什么要报考特师?又是什么支撑您一路坚持下来的?

  高春英:二十多年前,因为没有专门的学校和专业的老师,残疾孩子不能顺利入学或入了学也无法得到合适的教育,这种现状震撼了我。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才华的特殊教育实干家,尽自己所能带给他们知识,带给他们能力,带给他们梦想,让他们与正常孩子一样幸福快乐地生活。这是我年少时最真切并想实现的理想。支撑我一路坚持下来的,是初心。理想一步步实现,给残疾孩子带来了真实的有益的改变,我觉得那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彰显了我人生的价值。因为走的是自己想走的路,所以再多艰辛都是美好的。

  记者:在您看来,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最需要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高春英:他们最需要的是生活教育。这种教育应该能让孩子适应生活,融入社会,能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自我意识及合作能力,从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主体和社会个体。

  记者:对于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您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高春英:亲爱的孩子,在你们降临到这个世上的途中,也许是遇到了狂风暴雨,因而受到了一些伤害,但你们和其他千千万万的孩子一样,都是我们的小天使。相信我们,相信你们自己,让我们共同努力,重新长出翅膀,独立地飞翔。

  记者:20多年潜行特殊教育,回首来路,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这段职业人生?

  高春英:特殊教育将是我一生唯一的一份职业,它是我的理想,我的价值,我一生的追求。

  【另眼看她】

  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孔维祥:

  高老师是个非常敬业的人,每天下班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她在学校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带领年轻教师做好校本课程研发、省市级课题研究的同时,还承担了学前康复班的教学工作。每次有新的教学技能培训,她总是自己先认真学好,再手把手传授给其他教师。高老师是我工作上的好搭档,做事认真负责,交给她的工作,从来不用烦神。最让我感动的,是她把很多业余时间都给了学校的特殊孩子们,反而顾不上自己读初中女儿的学业了。

  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刘彬彬:

  在学校里,高老师是我的师傅,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了老特教人的那种无私奉献、做事认真的优秀品质,学到了不少东西。记得刚来学校那一阵子,我的每堂课她都来听,听完后,还把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拆分开来,认真分析给我听。有一次我要上全县的小学公开课,非常紧张,高老师一边鼓励我,一边帮我磨课,最后课上得很成功,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长 刘善堂:

  高老师为人亲切、随和,经常与我们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学校的工作状况,没有任何架子,很和蔼,容易相处。她对待孩子更是有爱心、有耐心,时时处处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前程着想,我们把孩子交到她手里,很放心。

 


 

高春英:青春无悔 真爱无痕

  高春英,女,1975年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4年9月参加工作,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是专门培养盲、聋、弱智等残疾孩子师资的学校,你愿意报考吗?”二十五年前,当十六岁的高春英第一次从班主任那儿听说有这么一所学校,并随之了解了一些残疾孩子生活、学习上存在的困窘现状后,花季少女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一直懵懂无知的她突然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许是要承载一些使命的,那就是尽自己所能帮助老师讲的那些残疾孩子和自己一样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带着这一份感悟和激情她中考第一志愿填报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

  4年后,经过自身的刻苦学习,高春英成了一名合格的特师毕业生,回到家乡如愿以偿的做了一名培智学校的老师。由于家乡是地处苏北的小县城,那时的特殊教育刚刚起步,说是培智学校,其实是部分班级借住在成人教育学校,部分班级分设在各小学。高春英老师的工作是每天上午在成教教学,每天下午去城南小学教学,简单而不稳定的教学环境、好奇不理解的社会眼光未能打击她的工作热情,怀着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理想、认同和崇敬,她迅速地融入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一个班上就那么十来个孩子,却一个跟一个不一样,他们有的没有自控能力,经常把大便拉在裤子里;有的流鼻涕淌口水,还喜欢往别人身上抹;有的有自残倾向,稍不留意就撞墙、抠鼻子抓脸……高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帮他们换洗尿湿或拉上大便的衣裤、不停地为他们擦鼻涕、洗脸,从不厌烦的手把手地教他们画画、写字、做游戏、跳舞。1995年“六一儿童节”教育系统文艺汇演,当这群被社会低视、遗忘了的孩子像天使一样首次在舞台上跳出自己的舞蹈时,观众震撼了、感动了,彼时彼刻,孩子们笑了,高老师欣慰了。这样别样的青春岁月有着别样的收获和风采,这条人生之路,她觉得再难再委屈都是她的执爱。

  2000年前后,县培智学校和县聋哑学校合并,高春英开始担任聋儿语训工作,教低龄聋哑孩子练发音、学说话。因为专业的转变,也因为孩子们几乎没有听力,教他们学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使自己迅速开展教学,更为了让孩子们早一天开口说话,她利用杂志、专业书籍、外出培训等一切方式和机会认真专研、探究、实践,形成了自己较实效的口型,气息等训练方法,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声音,她总是把学生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让他们感受声带的振动;把学生的手放在自己的嘴巴前,让她们感受气流的强弱。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习,不厌其烦,哪怕是学生的口水溅满了她的脸颊;有时为了区分不同的发音,她要把孩子的手指放进自己嘴里感受舌根的变化,一次又一次直至干呕、反胃,拿出孩子的手,悄悄转过身,擦擦眼泪,又转回身,再次把孩子的小手送进自己的嘴里。这些聋哑孩子学会发出第一个语音一般需要几个星期。而他们发准一个音,会说一个字,那就得教上成千上万次。

  转眼间,高春英与残疾儿童相处已二十年有余,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使她深深感到一个真正的特教工作者,仅仅对孩子付出爱心和耐心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这些生存能力极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怎样让他们成为一个自尊、自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于是她运用日渐走上的教学教研管理岗位的角色,潜心钻研并率领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生活化”、“心理健康”“劳动技能”“职前教育”等课题研究,用来探讨并解决残疾孩子的心理及生活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她提出了“学劳技、增能力、能生存、会生活”的劳动技能特色教育。明确了在低年级以"我知"为目标,从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入手,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服务;中年级以"我会"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编织、刺绣、剪纸、珠艺编织等劳动技能的训练。当学生一幅幅精美的十字绣、丝带绣、珠绣、珠艺编织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残疾学生收获更多的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高年级以"我精"为目标。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向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给孩子们确立了电动缝纫和软陶制作专业。在多年如一日的努力下,看到最初连穿衣服都不麻利的弱智儿童,也能走上如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岗位,获取自己的劳动收入,她觉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对残疾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近些年,由于她对特殊教育的潜心研究,得到了一些小小的收获,她的教育教学论文有4篇在省级刊物发表,2篇获得国家级奖项,4篇获得省级奖项,5篇获得市级奖项;她主持的两个市级重点课题顺利结题,其中一个课题成果获2011年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三个县级微型课题分别获县课题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且连续三年被县教育局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她两次参加了省级特教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市优课竞赛获一等奖; 2010年和2013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自工作以来,她也先后获得了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县十佳师德标兵、县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优秀教师和特殊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呼。

  收获往往是对执着付出的小小回报,作为特教教师,往往要付出常人难以体会和理解的艰辛,可他们的学生却大都成不了国家的栋梁,特别是重度弱智儿童,老师几年的辛苦可能只换来他会吃饭、穿衣而已,但面对这些,高春英老师却无怨无悔,她真爱自己的职业,真爱每一位残疾学生,在特殊教育这块神圣的苗圃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她青春的乐章。





来源:中国特殊教育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特校 聋人 中国聋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