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少年被送孤儿院 因一字之差与家人错过13年

  •  
  • 浏览次数: 50
  •  
  • 发表时间:2016-02-14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25岁的青年大巧(左)虽然无法说话,还一直安慰落泪的亲人。北京晨报记者 郝笑天/摄

  25岁的青年大巧(左)虽然无法说话,还一直安慰落泪的亲人。北京晨报记者 郝笑天/摄

  “13年了,今年春节终于人都齐了。”昨天,向先生拉着儿子的手,泪眼婆娑地感慨。当年12岁的聋人少年大巧从大兴走失,因不记得父母名字而被送往孤儿院,因为分不清“向”字和“何”字,一直没能找到父母。海淀公安分局圆明园派出所的民警任宝国无意中得知此事后,辗转帮大巧找到了家人。

  13年失散父子再相见

  “儿子,爸爸找你找得好辛苦。”昨天上午,面对眼前这个比自己还高的小伙子,向先生夫妇先是一愣,随后哭着把大巧抱在怀里。而大巧面对久违的来自父母的拥抱,虽然说不出话,但这个已经25岁的大小伙子,流下了眼泪。

  经过重逢后最初的激动,大巧妈妈拉住儿子的手,再也不愿意放开。“高了,胖了,变帅了。”虽然听不见母亲说什么,但大巧在母亲的注视中,腼腆地笑了。

  向先生告诉记者,他确认儿子找到后,因为买不到车票,夫妇俩从村里雇了辆车,一路从四川达州赶往北京。“几个人轮流开了三十多个小时到了北京。”向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家里人都想来接孩子,但最终算上司机只来了四个人,“给孩子留出个位置,今年春节家里人终于全齐了。”

  10年寻子一直没消息

  向先生稍微平复心情后,也给记者讲述了当年大巧走失的经过。

  “那是2003年4月12日下午5点。”向先生至今仍然清楚记得儿子走失的具体时间。当时向先生一家都在京打工,聋人的大儿子大巧起初因身体原因放在老家由外婆照顾,但随着外婆年岁增大,无力看管日渐顽皮的大巧,向先生夫妇便将儿子接到北京来。

  然而孩子刚来北京的第四天,意外发生了。当天下午,出门买冰棍的大巧一直到晚上还没有回家,一家人赶紧出门寻找,但都没有找到。事后,家人印了寻人启事,也报了警,但孩子好像突然人间蒸发了一般,就这么不见了。

  “孩子丢了之后我没心情做生意,到处托人帮忙打听,听说北京哪有长得像他的小乞丐就过去看。”10年时间里,向先生一直没敢搬家,也没敢换电话,他坚持认为孩子就在北京。然而,由于10年都没有孩子的消息,向先生认为孩子已经不可能找到,带着一家人离开北京这块伤心地,回到了四川老家。

  1字之差阻断孩子寻亲路

  正如向先生预感的那样,这么多年间,大巧一直在北京,并一直有好心人助养。

  郝女士是在大学时去孤儿院当义工时认识的大巧,自认和这个孩子很有缘的她,将大巧送进北京的聋人人学校学习,并一直给大巧提供生活费。懂哑语的郝女士也向记者讲述了她所了解的大巧的经历。

  大巧曾告诉郝女士,事发当天他从家中出来后,因为好奇爬上了一辆大车,车子开动后他不敢乱动,车子开了好久停了下来,到了一个他不认识的地方。因为又聋又哑没办法表达,大巧被送到派出所,12岁的大巧还不太会写字,民警面对大巧也没有办法,便将其送往孤儿院。

  郝女士说,她也曾多次向大巧询问关于父母和家庭的信息,但大巧均表示“不记得了”,直到大巧20多岁后,在一次和郝女士“聊天”时突然提起自己想起了家人的名字,并写下了“何邵明”三个字。郝女士随后多次求助民警帮忙寻找“何邵明”,但都没有找到,因此便也放弃。

  60个同名中民警找到线索

  一次偶然的机会,海淀公安分局圆明园派出所民警任宝国得知了大巧的身世,便打算帮他找父母。

  任宝国在寻找“何邵明”无果后,突然想到通过孩子母亲的名字寻找,按照大巧提供的名字,任宝国在户籍系统中检索到全国共有60多个同名的,筛选出两个中年女性后,打印出照片让大巧辨认,大巧表示其中一个有点像。任宝国随即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搜索,发现这名女子的丈夫名叫“向邵明”,这个发现让任宝国狂喜,因为“向”字和“何”字很容易写混淆。
  随后,任宝国通过当地派出所联系了向邵明,因在寻子路上多次受骗,向先生起初不敢相信。当任宝国发去两张大巧的照片后,向先生这才相信,失散多年的儿子找到了。

  因为不能用语言表达,大巧通过文字告诉记者,他表示见到父母很开心,爸妈和他记忆中的有些不一样,但是“我和他长得很像”。最后,大巧说,“我要和他们回家过年。”







来源:北京晨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聋人 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