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耕手耘” 聋人女博士用爱守护特殊教育事业
郑璇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特殊之处在于它由一位听力障碍者和一位听力健全人组建,而夫妻俩倾心从事的事业也都是特殊教育。近日,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揭晓,来自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小正街社区的郑璇家庭受到表彰,下面就来听一听这个“特殊”家庭的动人故事。
郑璇一家三口漫步在重庆师范大学的校园中。
“唇耕手耘” 她放弃高薪投身特殊教育事业
郑璇的人生成长经历充满坎坷和曲折,在她2岁时,因一次意外医疗事故,注射卡那霉素过量失聪,听力损失为左耳95dB,右耳110dB。面对命运郑璇家人没有选择放弃,经过三年多的艰苦训练,郑璇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奇迹般地学会了说话,在她6岁时,终于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就读于普通小学。
从无声世界回来的她格外珍惜一切,由于学习异常勤奋刻苦,郑璇成功考取武汉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2009年,郑璇又获得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
在战胜命运后,可能大多人都会选择安心享受胜利的成果,但博士毕业后的郑璇放弃了上海、深圳等地万元月高薪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来到西部重庆,准备投身特殊教育事业。
“我经历过那种感觉,所以更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生活。”郑璇来到西部唯一的聋人师范教育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从此开启了三尺讲台“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郑璇和徐先金在聋儿康复中心为孩子们发喜糖。
追梦路上收获爱情 夫妻成为教育工作中的好搭档
幸运的是,郑璇在特殊教育这条路上并不孤单,2009年,丈夫徐先金也放弃了在上海的高薪工作机会,和郑璇双双进入重庆师范大学特教系做老师,投身聋人高等教育。
回忆起和丈夫从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郑璇也是一脸幸福。2002年,读研究生一年级的郑璇在一家心理类杂志做兼职,负责网站管理,而徐先金刚从该杂志社辞职去北师大读研,但还兼任着网站的管理员,两人在网上相识,合作非常默契。
第二年,郑璇去北京旅游时,和徐先金见了面。那天共进午餐时,徐先金说:“眼睛不好的人戴眼镜,耳朵不好的人戴助听器,我不觉得你有缺陷。”这段话让郑璇倍感温馨,逐渐地,两人的爱情也水到渠成。
2005年,郑璇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为了最终能走到一起,徐先金放弃留京读博和工作的机会,来到上海一家出版社做编辑。2006年,他们在一个残疾人集体婚典上喜结连理。
工作几年来,他们不仅是学生眼中的模范夫妻,也是同事眼中的好搭档、重师聋教育的骨干力量。郑璇曾连续三年蝉联全校最受毕业生欢迎教师称号,徐先金也被评为本科生优秀导师,他们还曾共同翻译过好几本英文著作并正式出版。
2013年,他们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宝宝,在夫妻俩的设想中,希望儿子长大能做手语翻译,为聋人这个特殊群体贡献力量。
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想帮助更多聋生过上正常生活
郑璇在学校工作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她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与普通正常孩子有很大不同。考入大学的聋生基本已失去了聋人康复的最佳治疗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依靠手语的方式交流,这些学生由于从小缺乏听力方面的信息接收渠道,因此在语言发音方面不标准,对于社会常识的把握以及与人沟通方面存在很大障碍,性格普遍呈现出较单纯、情绪易激动、行为较偏激等特征。同样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好一个聋生所付出的教学精力往往是普通正常学生的十倍以上。
为了把聋生孩子们教好,郑璇常常备课到深夜,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军训时,她天天陪在学生身边,为他们翻译教官的指令;中秋佳节,她自己掏钱为留守学校的贫困生送去月饼,举办茶话会;学生深夜突发急病,她亲自护送到医院挂急诊并垫付医药费,学生们都亲切地用手语叫她“姐姐”。
郑璇曾经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残奥会火炬手、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这些成果的背后,有着她自己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丈夫徐先金的默默支持。
但郑璇最看重的有两个,一个是“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一个是“重庆师范大学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
“很多荣誉是因为我身残志坚的事迹而获得的,唯有这两项荣誉是对于我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郑璇说,首先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然后是一名特殊教育人民教师。把践行党的宗旨与施展专业特长结合起来,教好书育好人,以帮助更多的聋人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是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
来源: 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