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要拿青春来默默守候
“铁娘子”曹勤,从无到有,为荆州当地聋哑儿童创办康复中心。
曹勤,是个温婉内秀的女子,说话时声音轻柔,略带羞涩,时隔多日,记者对她的印象依旧清晰。
41岁的曹勤,至今未婚,作为荆州市聋儿康复中心的带头人,她一天几乎24小时都陪伴在孩子们的身边,对自己的个人问题一直无暇顾及,“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像我亲生的宝宝一样,有了他们,我已经别无他求了。”
“铁娘子”也有短板 曾经令她很自卑
荆州市聋儿康复中心创建于2008年,论规模和康复水平,在全国并不突出。但在荆州市,这个地处湖北中南部的三线城市,它却是当地200多名急需抢救性康复的聋哑儿童得以康复的唯一正规机构,“目前我们仅有30多名聋儿接受康复,大多数孩子还没有这个机会,哎,想着就心痛!”刚聊天没多久,谈起这个话题来,曹勤不由地长叹一声。
对于机构存在的问题,曹勤一直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不停调整思路和教学方式。除了定期输送教师到优秀的康复机构进修外,还灵活设置了全托、周托和日托班,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教学和住宿条件,安排更多的孩子接受康复教育。“我们不可能跟全国最顶尖的康复机构相媲美,但我们能保证凡是进入我们康复中心接受康复的孩子,我们都尽可能让他们得到百分百的康复效果。”
荆州目前有200多名聋哑儿童,其中接受正规康复培训的人数比例不足20%。徐俊星摄
从创建初期的无人问津,经历了5年的磨砺,如今的康复中心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累计康复聋哑儿童近60人,并将多名孩子成功送入幼儿园,或直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得到当地聋儿家长的一致认可。采访当天,记者正巧碰到一个带着孩子远走他乡进行康复的家长,慕名而来找到曹勤。两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因为孩子,瞬间拉近了距离,孩子妈妈流着眼泪拉着曹勤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嘴里反复地说道:“我们终于回来了,全家人都有希望了!”
送走了孩子家长,曹勤的心情依旧不能平复,看见记者,她赶紧擦干眼角的泪水,“这么多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忍不住,不好意思,让你见笑了。”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是曹勤多年来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但很少人知道如今的“铁娘子”当年也曾经自卑和失落过。
事实上,曹勤进入聋儿康复教学岗位,并非科班出身。2006年,辗转多个行业,打拼多年的曹勤误打误撞地进入宜昌艺萌听力康复中心,“半路出家”的她最初对聋哑儿童的认识完全是空白的,“最初的感觉,可以用彷徨和迷茫来形容。”
曹勤告诉记者,很长时间,她都无法适应自己的角色,“我第一次接触聋儿就啃了一块‘硬骨头’,我班里的孩子都是重度聋哑的孩子,真的是不知道从何入手,只能从零开始学习。其他老师备课一个小时就够,我差不多得用4、5个小时的时间来琢磨。每天下课后,只要有时间,我就去旁听其他老师的课,然后把授课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晚上自己再好好学习。经常熬夜到临晨,早晨6点起床,再赶1个小时的路程去上课。一个学期下来,我瘦了整整10斤。”
有无数次,曹勤都想放弃,“其他班的孩子教一天就能出成果,可自己班里的孩子却一个星期还原地踏步,能不着急吗?”生性要强的曹勤偷偷地哭过无数次,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要不就算了吧。”有一天,曹勤已经准备好上完当天的课就去找领导辞职。临下课,曹勤走到孩子们中间,轻轻地拉住孩子们的小手,想和孩子们告别又说不出口,泪水不由地滴滴答答流了下来。忽然,有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用模糊地发音说道:“妈妈,不哭。”那一刻,曹勤知道自己离不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了。
破釜沉舟 鼓足勇气接手“烂摊子”
此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班里所有孩子都带出来的曹勤开始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备课,下课后给孩子们补课到深夜,然后就是熬夜研读相关书籍。一年后,曹勤所带班级的康复情况超越了所有班级。而曹勤本人也实现了一个零起步教师的华丽转身,成为康复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
曹勤的优异表现引起了机构负责人的关注。2008年,武汉艺萌听力康复中心与荆州市残联合办成立了荆州市聋儿康复中心,此时,曹勤已经成为总部派往荆州担任负责人的最佳人选。
“说实在的,最初一腔热血赶到荆州,当时的情景犹如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透心凉。”曹勤告诉记者,荆州聋儿康复中心创建初期还没有如今这么好的环境,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康复中心在市区的一个普通小区内,简陋的两居室既是教学室又是午休室,孩子们没有专属的食堂,吃的都是家长给带的零食。当时正巧赶上夏天,屋子里到处飞的蚊子。同时,机构的教师队伍管理也不规范,甚至有一位家长代替老师照顾孩子,更别提专业的康复授课了。
“我这个人脾气有时候挺急的,当时差点转身就离开了。”曹勤说,“但看着屋子里,孩子们一双双清澈又充满渴望的眼睛,我觉得我不能放弃。幸好,荆州市残联的工作人员也非常支持我,说一定会尽快改善条件,尽可能帮助我把机构变个样儿。”
于是,曹勤简单安顿好自己的宿舍,就开始夜以继日地写整顿方案,然后开始与武汉总部、荆州市残联进行反复多次地协商。经过近1个月的商讨,最终曹勤拿出了最终的方案。
首先迫在眉睫的就是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曹勤申请为机构安装空调,更换桌椅和床品,调换生活阿姨,整顿伙食等。接下来,曹勤开始对机构的教师队伍进行整顿,通过严格地专业考试,最终聘用有学历、有爱心的优秀人才,再经过3个月的培训,最终实现竞聘上岗。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机构的志愿者队伍。“孩子们每天和老师接触,接受的知识面比较单一,如果志愿者融入教学,可以扩展孩子们的眼界,也可以促进他们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曹勤开始给荆州市所有的大专院校团委写邀请函,就这样一封名为《写给大学志愿者的一封信》的邮件在荆州市被广为转发,最终,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曹勤为机构吸引了几百名志愿者。“目前,我们机构的孩子和志愿者实现了一对一的帮扶计划,这一点我挺欣慰的。”此时,曹勤的嘴角不有地微微上扬起来。
“2岁以上聋儿,能抢救性康复一个算一个”
“说实在的,2岁以上到7、8岁是聋儿康复的最佳年龄阶段,错过这个阶段,再好的康复条件,也为时已晚了。”曹勤说,目前荆州市的适龄阶段的聋儿康复情况不容乐观。“ 还达不到20%,我们只能尽可能地让进入机构的孩子都得到最好地康复效果。”
周浣哲4岁的时候进入康复中心,曹勤说当时,孩子的情况不是很好,双耳听力80到90分贝左右,根本不会开口说话。“孩子的眼睛大大的,特别聪明,一和他比划两下,他都能明白,但就是不会说话,看着就让人心疼。”
曹勤接受了小哲哲之后,专门调配了一位老师负责24小时陪护教学,除了日常上课之外,这位老师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在与孩子交流,教他发音说话。小哲哲很聪明,也很上进,一个学期后,孩子就能读完整所有的汉语拼音,三年后,小哲哲直接进入武汉艺萌“小教部”,又过了一年,孩子进入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了。“小哲哲就是我最大的骄傲,想起这个孩子,我就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康复中心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每天有一节课让一位小朋友带领大家做舌头操。徐俊星摄
为了提高康复中心整体的教学水平,曹勤没少花心思。她请来武汉总部的优秀教师给老师们授课,同时还定期到国内知名的聋儿康复机构学习。经过反复地钻研,曹勤和老师们探索了适用于本机构特色的教学方案。即依靠目前现代的康复技术,针对聋儿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后的个人情况,运用多元感受模仿法,语音治疗、语言治疗,为聋儿营造最佳的学习听能、语言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发展聋儿听说口语交流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机构的小朋友有一节特殊的舌头操课。就是每天挑选班里的一位孩子作为“小老师”坐在教室前面,带领着孩子们一起做操。班里的孩子们年纪都不大,大概也就3、4岁的模样,但孩子们都很认真,没有人捣乱,每个人都在跟着“小老师”做操。“孩子们特别喜欢上这节课,”曹勤笑着告诉记者,“你看,孩子们的眼睛多认真地看着‘小老师’。他们啊,既是学习又是在监督呢,要是哪个动作做得不到位,他们一准儿能看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增添了趣味性,算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吧。”
在曹勤看来,教学质量重于一切,“再好的条件,如果孩子们的康复效果上不去,一切努力都是白搭。特别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这种紧迫感更强烈。”曹勤说对于已经错过最佳康复期的聋儿,机构还特别制定了“私人定制”的康复计划,即采用一对一构音治疗、言语矫正、书面语言和口语教学相结合的康复模式,实现聋儿半年内能够进行简单生活用语表达,二、三年内实现基本会话交流,同时掌握小学语数知识,为孩子尽快进入普校就读奠定基础。
逝去的青春 在孩子身上绽放
如今,事业进入稳定期的曹勤还是每天都离不开孩子们,甚至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有时候,我和人家中间人说,我真的没时间,人家都不信。”曹勤的婚事已经成为全家人和关心她的每一个人的心病,“有时候,我也挺着急的。但是没办法,孩子们说不定有什么事你就是走不开,能怎么办呢?”
“要说着急,30多岁的时候还真着急过,”曹勤有些不好意思地红着脸说,“现在我都40岁了,好像也慢慢适应了,每天看着孩子,我感觉在他们的身上,我已经找到了自己逝去的青春,而且这种青春是永驻的。”
对于康复中心的未来,曹勤早已做好打算。“说起来,我退休前,至少还可以在中心干至少10年,这十年,我得对得起孩子和家长的期望。”
康复中心是在当地残联的帮扶下办起来的,无论场地和资金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对此,我心里还是有底儿的。目前,我们一个孩子一个月收费1000元,这根本无法满足中心日常运转的需要,幸好有残联的支持,所以至少不用担心中心有一天办不下去。”
接下来,在曹勤的工作计划当中,主要内容就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教学质量更是重中之重,我打算进行优秀教师选评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只有把老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办学的水平才能提高。我们小城市吸引不到顶尖的优秀教师,所以教师队伍的再培养十分重要,也很艰难。”
对于目前荆州市接受康复培训的适龄儿童比例较低的问题,曹勤一直倍感自责,“眼瞅着那么多孩子无法接受康复,我真是心如刀割,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曹勤说,每天一睁开眼睛,满脑子想的都是孩子们这些那些事,“问题不可能一下就解决,工作还得一步步得干啊!最近这一两年,头发都快白了一半了,不由人哪!只要还在这个岗位一天,咱还得好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