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手语教师为学生架起“聋”“听”世界的桥梁

  •  
  • 浏览次数: 107
  •  
  • 发表时间:2015-09-0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重庆表彰了一批优秀教师,其中包括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重庆教书育人楷模共计178人。今日,记者走进重庆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倾听了邹晓玲和郑璇两位老师的优秀感人事迹。


邹晓玲与英国利兹访问学者合影留念。

    重庆大学邹晓玲:创建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从学生需求出发设计教学方案

  十多年来,邹晓玲不但本人一直坚持以网络课程平台为支撑,还带领她的教学团队,借助于网络课程平台将上述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的每一项任务和每一个活动中。

  在邹晓玲的课堂上,想要偷懒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在上课前,她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一次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形成学习小组,同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不论成绩优劣,邹晓玲都要求学生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是她最为看重的。

  作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语言语音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负责人,主持创建了全国最早的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学习模式,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系统的经验。

  为了加强中心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和交流,邹晓玲和项目组成员开发和推广了“外语电子学档系统”,建立了英语虚拟学习社区,鼓励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合作式和反思式学习,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学生不再面对课本孤立地学习,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合作、交流、分享观念、讨论学习任务、体验语言学习的快乐。


郑璇正在教学生手语。

    重庆师范大学郑璇:为“聋”和“听”两个世界架起桥梁

  作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34岁的郑璇大学一毕业就投身特教生涯,用淳朴师德教育感化每一位学生。对于特殊教育,她有自己的梦--创办中西部首家聋人与手语研究中心,研究手语,宣传手语,为“聋”和“听”两个世界架起桥梁。

  郑璇是武汉人,2岁的时候,由于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导致双耳失聪。经过三年多艰苦训练,她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学会了与正常人交流。6岁时,她终于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背着书包走进了普通小学。

  依靠双眼“看课”和课外自主学习,郑璇最终成功考取武汉大学。2005年,她又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手语语言学,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毕业后,她来到西部重庆,投身西部唯一的聋人高等教育办学点--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从此开启了三尺讲台“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然而,她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与普通孩子有很大不同。这些考入大学的聋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依靠手语的方式交流。他们由于从小缺乏听力、口语发音不标准,擅长形象思维而弱于逻辑思维。同样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好一个聋生所付出的教学精力往往是普通学生的十倍以上。

  “他们听不到上课的铃声,我就用反复按压教室日光灯开关提醒他们上课,如果要叫某一个学生,我就对着他挥舞双手。”为了把孩子们教好,郑璇常常备课到深夜,为一个手语动作、一个交流眼神、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反复斟酌,精益求精;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一个简单的生词、一句教材里的定义,都得一再重复、举例讲解,往往要用手比划上几十遍、上百遍,不仅得熟悉他们的身心特点,掌握教学技巧,还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

  就这样,一位聋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她回忆说,当第一次走上讲台,用娴熟的手语做自我介绍时,“一个个学生的眼睛都刷地一下亮起来了”。他们从这位聋人博士的身上,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学生的进步是对郑璇最好的回报。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特教专业涌现了在全市率先通过计算机三级考试的王金鑫、“脑瘫诗人”尹海涛等一大批励志聋生典型,在健听大学生中组建了一支手语翻译团队,为“聋”和“听”两个世界架起桥梁。“教好书育好人,以帮助更多的聋人回归主流社会,与健全人群和谐融合,这是我的人生理想,也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





来源:人民网重庆视窗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手语 聋人